魏晋诗歌重言词研究
本文关键词:魏晋诗歌重言词研究
【摘要】:重言词是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从我国古代的经典诗歌作品《诗经》、《楚辞》到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都产生和运用了大量词性不同、词义丰富的重言词。魏晋时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阶段,该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魏晋诗歌是中古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重言词。然而,对这些重言词学界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整理和归纳,有的只是零星的阐释和分析,以魏晋诗歌中的重言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把握重言词的含义和特点,探寻重言词的意义,探明重言词发展的轨迹,特别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选择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为语料,对其中魏诗和晋诗出现的重言词进行考察、描写和分析,主要探讨了重言词的定义问题,重点对魏晋诗歌中的重言词进行分类,从频率上划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三类,从词形上分为AA式和AABB式两类,其中AA式出现350个,AABB式出现17个,在继承上古汉语重言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重言词内部出发,分析了魏晋诗歌中叠义和叠音两种不同的构词方法;讨论了魏晋诗歌重言词的词语意义,其次分析魏晋诗歌重言词在诗句中出现的位置,并根据位置的不同,讨论重言词的语法功能,得出魏晋诗歌中重言词多作谓语、定语、状语、主语和宾语的结论;另外讨论了魏晋诗歌重言词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了魏晋诗歌重言词发展的基本原因;最后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了AA式和AABB式重言词在魏晋以后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
【关键词】:魏晋 诗歌 重言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4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9-10
- 第二节 重言词研究现状10-13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魏晋诗歌重言词的界定与分类14-22
- 第一节 魏晋诗歌重言词的定义14-17
- 第二节 魏晋诗歌重言词的分类17-22
- 第二章 魏晋诗歌重言词的构词分析22-29
- 第一节 魏晋诗歌中语素叠义构成重言词22-27
- 第二节 魏晋诗歌中叠音构成重言词27-29
- 第三章 魏晋诗歌重言词的语义与语法分析29-37
- 第一节 魏晋诗歌重言词的词语意义29-33
- 第二节 魏晋诗歌重言词的位置及语法功能33-37
- 第四章 魏晋诗歌重言词的发展与演变37-43
- 第一节 魏晋诗歌重言词的产生37
- 第二节 魏晋诗歌重言词的特点37-39
- 第三节 魏晋诗歌重言词发展的基本原因39-41
- 第四节 AA式和AABB式重言词的发展与演变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志熙;评徐公持的《魏晋文学史》[J];文学评论;2001年02期
2 窦绍静;;从才气品评风尚看魏晋文学新变[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罗宏梅;王林;;魏晋文学的特征[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李光摩;;“魏晋文学自觉论”的迷思[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李德辉;;著作局与魏晋文学[J];学术论坛;2012年01期
6 宋秋安;《庄子》与魏晋文学[J];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7 宋文涛;读《魏晋文学史》札记[J];社科纵横;2001年06期
8 王一涵;琴音与诗意——试论魏晋时期琴与文学的相互关系[J];理论界;2003年06期
9 芮宏明;“这是我讲文学史的最大观点”——试述钱穆关于魏晋文学观念自觉的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陈蒲清;执着追求,令人瞩目——谈《玄学与魏晋文学》[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高级编辑 王琪森;开埠前上海并非东海边“小渔村”[N];解放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宝;魏晋文学与儒学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兰宇冬;物色观形成之历史过程及其文学实践[D];复旦大学;2006年
3 吕玉霞;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家玲;魏晋拟代诗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谢晋洋;魏晋南北朝怀思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阳;魏晋南北朝贵游文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4 张凯;魏晋诗歌重言词研究[D];西藏民族大学;2016年
5 徐红霞;魏晋狂狷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6 陶士云;玄学观照下的魏晋文学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种光华;魏晋文学楚辞接受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马燕华;魏晋南北朝岁时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光玲;梁启超对魏晋文学的接受[D];南昌大学;2012年
10 林媛;论魏晋文学的悲情特征[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7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1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