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5:11

  本文关键词: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运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词重叠式 运用分析 正确使用情况 偏误 学习难点


【摘要】:动词重叠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大难点。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留学生习得动词熏叠式的静态的偏误的研究,鲜少关注留学生正确使用动词重叠式的情况,动态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本文对留学生运用动词重叠式的情况(包括正确使用情况和偏误两部分)展开了全面的、动态的研究。本文将留学生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采用语料研究和调查问卷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形式、句法、语义、语用四个方面对留学生运用动词重叠式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不仅总结了处于不同阶段的留学生对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运用情况,还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留学生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对动词重叠式各语言点的掌握情况,找出了留学生学习和运用动词重叠式的难点所在。最后,本文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探讨了留学生运用动词重叠式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从教师、教材和学生三个方面对对外汉语领域内汉语动词重叠式的“教”与“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动词重叠式 运用分析 正确使用情况 偏误 学习难点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27
  • 0.1 研究缘起10-11
  • 0.2 动词重叠式研究现状11-22
  • 0.2.1 动词重叠的本体研究11-18
  • 0.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动词重叠式研究18-21
  • 0.2.3 研究成果与不足21-22
  • 0.3 理论基础22-23
  • 0.3.1 中介语理论22-23
  • 0.3.2 偏误分析理论23
  • 0.3.3 运用分析理论23
  • 0.4 研究对象23-24
  • 0.5 研究范围24-25
  • 0.6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25-27
  • 0.6.1 研究目标25
  • 0.6.2 研究方法25-27
  • 第一章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运用情况的综合考察27-41
  • 1.1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考察27-35
  • 1.1.1 语料的来源及说明27-28
  • 1.1.2 语料的分级情况及相关说明28-29
  • 1.1.3 语料的检索29
  • 1.1.4 语料的统计结果及初步分析29-35
  • 1.2 基于调查问卷的考察35-39
  • 1.2.1 问卷设计36-37
  • 1.2.2 问卷发放与回收37-38
  • 1.2.3 问卷结果及初步分析38-39
  • 1.3 小结39-41
  • 第二章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的运用情况分析41-82
  • 2.1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正确使用情况分析41-53
  • 2.1.1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形式正确使用情况分析41-44
  • 2.1.2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句法方面正确使用情况分析44-47
  • 2.1.3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语义、语用方面正确使用情况分析47-52
  • 2.1.4 小结52-53
  • 2.2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偏误用例分析53-82
  • 2.2.1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形式偏误分析54-58
  • 2.2.2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句法方面偏误分析58-69
  • 2.2.3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语义方面偏误分析69-75
  • 2.2.4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语用方面偏误分析75-80
  • 2.2.5 小结80-82
  • 第三章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运用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82-93
  • 3.1 留学生动词重叠式运用的影响因素82-89
  • 3.1.1 外部因素82-87
  • 3.1.2 内部因素87-89
  • 3.2 相关建议89-93
  • 3.2.1 教材方面89-91
  • 3.2.2 教师方面91
  • 3.2.3 学生方面91-93
  • 结语93-95
  • 附录95-101
  • 参考文献101-106
  • 后记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2 陈前瑞!100083;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及其体的地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陈青松,陈安平;动词重叠研究50年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5 张晓涛;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何艳辉;;论动词重叠的形式[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袁静;;试论动词重叠式所体现的“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8 王茂林;;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9 王红梅;;汉语共同语动词重叠系统性研究[J];学术交流;2007年12期

10 王红梅;;动词重叠研究的方言视角[J];方言;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鹭 周口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周孟战;《孙真人千金方》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路崴崴;“V一下”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8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蓓;广西桂平粤方言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毅;动词重叠形式的制约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白雪佼;汉语动词重叠及其习得偏误考察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刘倩;整合:构式化的途径[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李丹阳;泰国留学生甲级汉语多义动词义项使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樊蓉;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习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强;中亚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习得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唐梦潇;汉语动词重叠的句法语义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贺双梅;现代汉语“VV看”格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王晓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词重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20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20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6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