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及族裔的对立与杂糅——论安扎杜尔“边土”书写中的语言跨界现象与族裔身份定位
本文关键词:语言及族裔的对立与杂糅——论安扎杜尔“边土”书写中的语言跨界现象与族裔身份定位
【摘要】: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安扎杜尔的《边土》是当代跨越边界和学科的奇卡纳文学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的典型特征是语言的"混血"与杂糅的现象。安扎杜尔认为语言是身份认同的主要依据之一,因而她在创作中通过语言杂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她对美国"主流文化观"传统观念的否定及颠覆,并通过文学创作中的新语言体系来确立美国少数族裔与白人群体之间的"混血"关系,在消解少数族裔与白人之间以及族裔内部性别之间"非此即彼"二元论对立关系的同时,构建起"尼潘特拉"中间状态的身份认同体系,为美国当代族裔文学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崭新视角。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关键词】: 边土意识 语言“杂糅” 身份认同 安扎杜尔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奇卡诺文学研究”(12CWW03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视野下西班牙语裔美国文学研究”(12YJC752022)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研究”(2013B82)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美国著名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格洛里亚·安扎杜尔(Gloria Anzaldúa 1942-2004)是奇卡纳女性主义代表者,其研究领域极为广泛,尤其在奇卡诺/纳(Chicano/Chicana)文学研究、美国少数族裔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和美国文化研究等领域卓有建树。作为一位多产作家,安扎杜尔的许多小说、诗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琼;维尔纳·索勒斯教授在南京作关于美国族裔文学与美国文化研究的讲座[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2 张琼;;族裔界限的延展与消散:《手绘鼓》[J];外国文学;2009年06期
3 刘喜波;;管窥美国族裔文学中的人物姓名缺失现象[J];理论观察;2010年05期
4 许双如;;族裔、文化身份追寻中的超越与传承——从任璧莲的《爱妾》说起[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刘葵兰;黄桂友;;族裔文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家黄桂友教授访谈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郑有利;;颠覆与重建——评《美国在心中》表现的族裔反抗[J];科技信息;2011年31期
7 王卓;;边缘地带的先锋:美国族裔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J];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6期
8 陈晓月;王楠;;“想象的共同体”与美国族裔作家的叙事策略[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张琼;;稽远钩沉 意义深长——维尔纳·索勒斯关于美国族裔文学与美国文化研究的讲座[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4期
10 陶家俊;;现代性的后殖民批判——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认同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友贞;未适的新土[N];东方早报;2008年
2 张子清 雷祖威;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族裔性[N];文艺报;2002年
3 李保杰 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份杂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梅;扎迪·史密斯《白牙》中的离散族裔家园[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郑毅;散居族裔批评视域下的《梦娜在希望之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赵明利;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族裔身份:任碧莲作品《爱妻》的多元文化解读[D];厦门大学;2007年
5 叶珍;非白人文学母女写作中的族裔文化认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嫣然;挣脱族裔枷锁 展现多元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屈郡;价值转变、中心消解和成功皈依[D];武汉大学;2006年
8 彭薇;主人公身份的回归[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胡晶安;论当代英国散居族裔的身份焦虑与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谢燕燕;族裔内外的探寻[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59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5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