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颠覆与重构-《玉牡丹》中的加拿大华裔形象解读

发布时间:2018-04-27 08:18

  本文选题:崔维新 + 《玉牡丹》 ; 参考:《吉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崔维新(1939年-)是著名加拿大华裔作家,他的成名小说《玉牡丹》(1995)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加拿大温哥华唐人街的生活状况,追忆了加拿大华裔坎坷的奋斗经历,是研究海外华裔文化的重要文献,值得深入研究。本论文运用著名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对《玉牡丹》中的加拿大华裔形象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加拿大主流社会如何对华裔形象进行负面描写以及《玉牡丹》如何构建正面的华裔形象。本论文引言部分对作家崔维新的文学创作做了介绍,对《玉牡丹》的主要情节做了概括,归纳总结了爱德华·萨义德对西方学术界的东方主义学术传统的批判,对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了综述。正文第一章分析了加拿大华裔在主流话语中处于边缘位置、受到丑化的原因。第二章分析了《玉牡丹》如何颠覆负面的华裔形象,重新塑造正面积极的华裔形象。第三章分析了作品塑造的华人新形象,加拿大华人应该珍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与其它族群友好相处。本论文得出结论:《玉牡丹》的主要成就在于挑战了东方主义学术传统,纠正了加拿大主流社会对华裔形象的丑化和扭曲,重新塑造了众多积极的华裔形象。
[Abstract]:Cui Weixin (1939 -) is a famous Chinese Canadian writer. His famous novel "Jade Peony" (1995) tells abou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Chinatown in Vancouver, Canada in the 1930s and 1940s, and recalls the rough struggle of Chinese Canadians. It is an important document to study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This thesis uses Edward said's postcolonial criticism theory to study the image of Canadian Chinese in Peon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g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Chinese image in the mainstream Canadian society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positive Chinese image in Jade Peony.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of this thesis, the writer Cui Weixin's literary creation is introduced, the main plot of "Jade Peony" is summarized, and Edward said's criticism of the oriental academic tradition in western academia is summariz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Chinese Canadians are marginalized in mainstream discours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how to subvert the negative Chinese image and remodel the positive Chinese imag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new image of Chinese created by the works. Canadian Chinese should cherish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get along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Jade Peony" are that it challenges the oriental academic tradition, corrects the negative and distorted image of Chinese in the mainstream Canadian society, and reshapes many positive Chinese images.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成;东方主义的全球扩散与再生产——兼谈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逻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汪幼枫;;超越东方主义[J];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罗义华;邹建军;;寻找东方主义:当代中国美华文学研究的文化症结——以哈金研究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3期

4 邬晓丽;;新移民英语“文革”叙事与东方主义[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安晓阳;谈反东方文化的“东方主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爱德华·萨伊德,唐建清,张建民;东方不是东方──濒于消亡的东方主义时代[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7 杜文钿,商友仁;要正确对待文化中的“东方主义”[J];学习与探索;1997年03期

8 孙红林;;《美国与中国》中的东方主义[J];文教资料;2009年07期

9 朱利民;;重新审视“东方主义”理论及其实践[J];青年文学家;2013年18期

10 爱德华·萨伊德,唐建清 ,张建民;东方不是东方——濒于消亡的东方主义时代[J];天涯;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宁;;“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对话还是对峙?[A];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 总第十三辑)[C];1995年

2 张兴成;;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从东方主义到“东方人的东方主义”[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3 李清;;《唐纳德·杜克》中对东方主义的抵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黄川;;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5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7 卫景宜;;美国早期华人英语写作与“反话语”[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8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松涛;黄婷婷;;《蝴蝶君》——沉亡于幻想中的蝴蝶[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捷;用一种东方主义反对另一种东方主义[N];东方早报;2010年

2 孟祥路;水电环境论之“东方主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思郁 书评人;东方主义的理论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刘伟杰;人居文化与商业价值的有机融合[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祝勇;“另外”一个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姜玉琴 乔国强;葛浩文的“东方主义”文学翻译观[N];文学报;2014年

8 张剑;庞德与中国:“东方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陆昀;业界呼吁反思城市无风格[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10 曾任华新国际集团总裁,兼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现任青岛海尔地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铿;中国建筑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2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佳寒;“东方主义”的滥觞:希腊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4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楠;哈金笔下东方主义话语的呈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杨;哈金《等待》中的东方主义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董欢;迎合、解构与超越[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杨明明;沙俄时期俄罗斯的中国形象[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5 矫尉蓉;颠覆与重构-《玉牡丹》中的加拿大华裔形象解读[D];吉林大学;2016年

6 董静怡;论欧美新移民女作家书写的“自我东方主义”现象[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杨雪;东方主义在《中国佬》中的彰显与消解[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欣;从“土生族”的东方主义到“新移民”的反东方主义[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9 徐婧;东方主义观照下现代英美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张慧慧;后殖民语境下《砖巷》的东方主义倾向[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09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809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f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