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喧哗与骚动》主题的语言表达
[Abstract]: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Faulkner,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The spiritual crisis of the senseless and profound life in the declining families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is vividly and vividly display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of the theme of the Sound and Fury,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expression,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nterpret this work.
【作者单位】: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厚娟;刘立辉;;文如画:《喧哗与骚动》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J];外语教学;2011年02期
2 李权文;;论《喧哗与骚动》的诗性语言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胡碧晖;;从叙述视角聚焦《喧哗与骚动》的语言特点[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颖;;略论《喧哗与骚动》主题的语言表达[J];语文建设;2016年17期
2 李蓉;;文体学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年09期
3 王奕红;;泉镜花小说《外科手术室》中的反讽时空建构[J];国外文学;2015年03期
4 付颖;;《喧哗与骚动》文体形式之绵延解读[J];文教资料;2014年27期
5 佟珊;梁佳英;;浅析福克纳小说的语言风格[J];语文建设;2014年23期
6 郭先进;;丰赡的文本 斑驳的“史诗”——小说《星期六》的空间化叙事研究[J];外语教学;2013年05期
7 董晓烨;;史诗的空间讲述——《中国佬》的叙事空间研究[J];外语教学;2012年05期
8 张玉洁;杨跃;;《喧哗与骚动》与《秦腔》的怪诞现实主义解读[J];外语教学;2012年04期
9 邹理;刘立辉;;不能承受之重——《圣经·旧约》中的女性身体焦虑[J];外语教学;2012年02期
10 李权文;;论《喧哗与骚动》的诗性语言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和军;;论空间叙事的兴起[J];当代文坛;2008年01期
2 雷红珍;崔雅萍;;《喧哗与骚动》中的神经症人格[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胡碧晖;;从叙述视角聚焦《喧哗与骚动》的语言特点[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高奋,崔新燕;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刘m 波;《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征探微[J];外语教学;2004年04期
6 龙迪勇;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7 李权文,万恩莉;试析卡明斯的诗歌创作变异风格及成因[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平;浅析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J];理论界;2004年05期
2 熊艳;;“未来”的断裂——论《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表象[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3 任爱军;;论福克纳对《喧哗与骚动》的改写[J];名作欣赏;2010年15期
4 郭建飞;;喧哗的舞台,骚动的灵魂——再读《喧哗与骚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5 吴雪;;无力的蝴蝶——简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太太[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6 龚静;;论《喧哗与骚动》的性主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7 吴锡民;《喧哗与骚动》结构对音乐艺术吸纳论[J];广西师院学报;1998年03期
8 张天佑;《喧哗与骚动》的“苦熬意识”[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李晓辉;二十年代混合艺术的不朽之作——《喧哗与骚动》管窥[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李小青;独具匠心的读者邀请结构——《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策略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钱亚萍;;福克纳的生态女权主义观——以《喧哗与骚动》为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苏童;不好读也不放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警;《喧哗与骚动》中的心理时间角度及其对人物行为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罗静;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王茜;作为生存美学的疯癫[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琴;《喧哗与骚动》的神话原型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侯建芳;《喧哗与骚动》的“史诗”地位[D];兰州大学;2010年
6 刘莉;《喧哗与骚动》:一种柏格森的绵延论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田平;《喧哗与骚动》的解构叙事[D];安徽大学;2003年
8 王莉;不懈的探索者: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押沙龙,,押沙龙!》[D];浙江大学;2004年
9 姜波;论《喧哗与骚动》中时间结构的合理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莫小英;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现代基督教末世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28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328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