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的力量——论《大主教之死》的审美救赎
[Abstract]:In the Regional novel the death of the Archbishop, Vera Cather expresses the indigenous Indians' concept of liberating nature and highlights their "new sensibility" and the "light rhyme" of Indian art. It shows that Indian culture has the redeeming power to cure the chronic diseas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o save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and interprets the aesthetic redemption dut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esthetic redemption is Cather's strategy to break the "iron cage" of capitalist society, aimed at correcting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excessive development of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on modern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kind of human and society,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The ideal survival paradigm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These artistic ideas not only contradict and counteract each other with the values of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but also the best footnotes of Cather's quest for redemption of modernity in the imaginary world, and then show that her regional writing transcends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Regional and national, local and global mutually confrontational creative posture, intervene in social reality and reflect on the way out of human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文学地域主义研究”(10YJA752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江兰;;论薇拉·凯瑟的婚姻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2 陈佳;;艺术与生活 人与世界——读薇拉·凯瑟《一场瓦格纳作品的音乐会》[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4期
3 柯可;;开拓·征服·迷失——解读薇拉·凯瑟的三部草原小说[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周卉;;薇拉·凯瑟和她的短篇小说《老农罗世基》[J];文学教育(上);2010年04期
5 葛纯;;试论薇拉·凯瑟的婚姻观与女性意识[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柯可;张桂军;;薇拉·凯瑟作品的南方主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宋晓茹;;乡村与城市——薇拉·凯瑟《瓦格纳音乐会》的结构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8 刘丹;井卫华;;《我的安东妮亚》中薇拉·凯瑟的双性自我书写[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9 谢葵;;论薇拉·凯瑟《教授的房子》中自我和社会的冲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张健然;;论薇拉·凯瑟《教授的房子》的审美现代性[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唐炯;;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评薇拉·凯瑟的作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孙睿;;冲突与妥协:《我的安东尼亚》中移民的身份认同困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冲;《花间掠影》[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晓青;文学印象主义与薇拉·凯瑟的美学追求[D];河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丽娟;试论薇拉·凯瑟作品中的印第安情结[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任冰;薇拉·凯瑟“草原三部曲”的文化寻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孙霏;理想中的西部草原—薇拉·凯瑟的地域观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叶玲;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薇拉·凯瑟的作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婷波;薇拉·凯瑟的关爱伦理:《邻居罗西基》和《岩石上的阴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江兰;薇拉·凯瑟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彭佳;从困境到融合:对薇拉·凯瑟早期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四川大学;2005年
8 张磊;生态主义视阈下的薇拉·凯瑟早期创作[D];兰州大学;2007年
9 孙宇;《我的安东妮亚》中的文化冲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徐兰;从酷儿理论看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尼亚》中的同性恋现象[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93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39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