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
本文关键词:《甘蔗》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吉恩·图默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倡导者,也是20世纪初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黑人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甘蔗》(Cane)于1923年出版,是新黑人文化运动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大胆实验。在《甘蔗》中,图默将黑人民间音乐和白人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技巧相结合,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一股新鲜血液。《甘蔗》被认为是黑人文学中的第一部现代主义之作,图默也是美国现代主义时期的经典作家之一。图默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既博取众家之长,又通过创新独树一帜。其创新性不仅体现于其作品的实验形式,也体现于其作品的内容。他将许多现代主义元素,如混杂、异化、分裂、错位、流动和实验以充满想象的方式融合于《甘蔗》当中,又把南方黑人乡村生活的许多传统因子描写得入木三分,如风景的凄美、农民的艰辛、妇女的哀婉。图默的创作思想为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苍》提供了借鉴。黑人女权主义作家爱丽丝·沃克等也深受《甘蔗》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图默在《甘蔗》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证明她们那常常被误作为被动性的主体性。本文认为,从具体的行为到神秘的存在,图默巧妙地从四个角度展现了他的女性角色的主体性:她们的主体性、不可获得性、隐匿性和沉默。与之相应,图默在阐述这四个方面的时候所采用的方式从明到暗,从一目了然到晦涩难懂。而本文的目的也在于使这些晦涩之处易于理解。因而,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向读者展示那些女性角色的主体性是如何被突出的:首先,本文将重点关注文本中那些为了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采取主动权的女性。她们在爱情和生活方式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有勇气宣示自己的权利。其次,本文将集中探讨一些女性的“不可获得性”,她们的身体遭受着侵犯,但她们的灵魂却保持完整。她们的内心世界将她们周围的男性(包括叙述者和男性角色)拒之门外,这是她们独立于男人的方式。通过分析故事讲述过程中作者采用的交替叙述方式(第一人称叙述和自由间接叙述),本文认为,尽管叙述者和那些男性角色试图走进那些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但他们失败了,进而也失去了对她们的绝对主宰。除此之外,一些女性人物的超自然的存在也是导致这些女性同其周围男性疏远的原因,这也促成了她们的不可获得性。再次,本文将转向一些女性角色的“隐匿性”。通常而言,“隐匿性”意味着“不能被肉眼识别的性质”,如果有人是隐匿的,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被理解为是被忽视的或者没有价值,然而,本文认为正是这些女性的隐匿性使她们突出,因为她们的隐匿性使她们具有了一种吸引人的神秘性和魅力,或带给人一种莫名的恐惧,或让人感到莫名的安慰。除此之外,尽管她们是隐匿的,形体不能被看到,她们的声音却因为布鲁斯和灵歌被凸显。最后,本文将向读者展示一些女性角色的沉默。很多女性角色因为异常沉默而显得独特,但对于她们,沉默意味着更多的是反抗而不是忍让。她们默默地见证,默默地反抗。她们的意识埋藏于她们的沉默当中。对于她们而言,沉默并不代表她们就是骡子,反而意味着一种自我保护。
【关键词】:吉恩·图默 《甘蔗》 女性角色 主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5-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Introduction11-24
- Part 1 Jean Toomer and Cane11-15
- Part 2 The Significance of Female Characters Studies of Cane15-17
- Part 3 Literature Review of Female Character Studies in Cane17-24
- Chapter 1 Subjectivity24-32
- 1.1. Active in Choosing Love24-28
- 1.2. Active in Choosing Life28-32
- Chapter 2 Inaccessibility32-42
- 2.1. Purposive Alienation33-38
- 2.1.1. Alienation from Narrators34-37
- 2.1.2. Alienation from Male Characters37-38
- 2.2. Unconquerable Barriers38-42
- Chapter 3 Invisibility42-57
- 3.1. Invisible Sufferers43-48
- 3.1.1. Commitment of Infanticide as a Protest43-45
- 3.1.2. Living as a Ghost to Protest45-48
- 3.2. Invisible Singers48-53
- 3.3. Invisible Redeemers53-57
- Chapter 4 Silence57-65
- 4.1. Silence as a Rhetoric58-60
- 4.2. Silent Witnesses60-62
- 4.3. Silent Resistance62-65
- Conclusion65-68
- References68-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岸起;论自由与认识的主体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卢风;论自然的主体性与自然的价值[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郝丽;论文化建设中人的主体性[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4 王明剑,陈志芳;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J];教育导刊;2002年Z1期
5 陈若松,陈艳飞;知识经济与强化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李长成,陈立新;走出近代主体性的困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武星亮;哲学应高扬人的主体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7期
8 张乃良;知识分子主体性的消解及重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李生滨;诗人性情和文学的主体性关照[J];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10 龙柏林;个人交往主体性的本质结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维楚;;试论科学发展观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思想[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2 段建海;;共产党人主体性的科学定位[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3 邹安乐;;论主体性发挥的立体性思维[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建勋;;论犯罪机遇的主体性及其控制对策[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张明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个体主体及其主体性的变化[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汤荣根;;尊重主体性 让表达之树常青[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7 姚站军;;科学发展观中的人的主体性意义张扬论纲[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陈颖;;发展学生主体性,找到写作的意义[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占馥;;辞章的主体性和规律性[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王守才;;初中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策略,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都明;课程改革应正视教师的主体性[N];闽南日报;2007年
2 廖申白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德性的主体性与普遍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山东省嘉祥县嘉祥镇五老洼小学 纪翠芳;发挥学生主体性[N];中国教师报;2014年
4 王惠东(作者单位:江苏锡山市华庄高级中学);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马中柱;高扬党的主体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N];广州日报;2003年
6 谢安民 作者单位:乐清市委党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构建和谐主体性[N];温州日报;2007年
7 何兰生;发展农村到底以谁为主[N];农民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陈明 付奇 本报实习生 马青青 杨梅;创新主体性,并非就是单打独斗[N];新华日报;2012年
9 张曙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扬弃只从主体性出发看待价值的思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早报记者 袁达;金正恩批平壤机场设计未突出主体性民族性,要求停工修改[N];东方早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蕊鞠;论译者的主体性[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宋兵超;主体性困境的消解[D];苏州大学;2015年
3 邱小丹;同传译员发挥主体性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孟杰;材料与综合绘画在实践中的运用[D];山西大学;2015年
5 刘亚梦;消费社会中主体性的消解与建构—德里罗小说《地下世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付文丽;规训与反抗-《野草在歌唱》的福柯式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周們艺;论绘画语言的主体性—感受与过滤[D];吉林艺术学院;2015年
8 赵雨思;《面具之外:种族、性别与主体性》(第4章)翻译实践报告[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楠楠;《面具之外:种族、性别与主体性》(第2章)翻译实践报告[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张晨;叙事视角下《恩惠》中的主体性构建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甘蔗》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1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