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作为女性哥特小说的《染血之室》与《黄色糊墙纸》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13:57
【摘要】:1976年艾伦·莫尔斯所著的《文学妇女》的出版开启了女性哥特小说研究的风潮。该研究将哥特小说与女性主义结合起来,对一些女性作家所创作的哥特小说进行新的解读,体现了性别领域在20世纪对西方哥特文学研究所取得的开拓性进展。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英国当代极富个人色彩的作家,也是最早公开从事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在她众多文学作品中,197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染血之室》最受关注和赞誉。夏洛特·伯金斯·吉尔曼(1860-1935)是美国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时期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黄色糊墙纸》(1892)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自传体短篇小说,同时也是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的妇女独立宣言。这两部作品被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评价为具有女性哥特传统的作品。国内外对这两部小说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其哥特体裁、女性主义思想、女性自我身份的追求等主题以及写作手法等方面,尽管成果众多,但都不足以形成在女性哥特视角层面的深层探讨,更不要说对分别来自英美两部女性哥特作品的比较研究。本论文以《染血之室》和《黄色糊墙纸》为研究对象,在细致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从女性哥特小说的视角,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在女性哥特小说中,哥特背景被认为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哥特母题的运用进一步揭穿了父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蹂躏,而哥特女性在逆境中的反抗则标志着女性意识的苏醒。本文透过作品对女性哥特小说元素的运用,探讨卡特和吉尔曼如何通过哥特小说的体裁建构来传达她们的女性意识。女性的觉醒与反抗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长久不衰的主题,卡特和吉尔曼透过其作品的哥特小说外形,将目光聚焦于父权专制下女性的不幸际遇。本文通过分析《染血之室》和《黄色糊墙纸》两部作品的异同,深入探讨女性是如何从男权社会的附庸到对其进行质疑、甚至解构父权中心主义的变化历程,并引发读者对构建和谐两性关系进行有益思考。从吉尔曼笔下女性反抗的“失败”到卡特笔下女性反抗的“成功”,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对于进一步探索女性哥特小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卡特和吉尔曼这两位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也有一定的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106.4-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朝辉;范丽娟;;女性哥特小说性别叙事特征及文化意义阐释[J];外语学刊;2014年03期

2 王腊宝;黄洁;;安吉拉·卡特的女性主义新童话[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5期

3 徐颖果;;女性哥特式:美国的女权主义文类[J];外国文学;2006年05期

4 林斌;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理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苏耕欣;压迫与保护、对立与依赖——评哥特小说中女性与父权制度的矛盾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韩加明;简论哥特小说的产生和发展[J];国外文学;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桂娥;解构与建构—吉尔曼女权主义乌托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立群;《染血之室》中的女性哥特元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2 金姝阳;安吉拉·卡特《染血之室》对《简·爱》的人物戏仿[D];浙江大学;2013年

3 韩晶;对安吉拉·卡特《血窟》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娇;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谭梓迎;论《马戏团之夜》中的魔幻现实主义[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0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60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a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