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批评视野中的俄苏“红色经典”
发布时间:2020-06-03 12:13
【摘要】:俄苏“红色经典”在此是指一批在特定时代出现的,具有革命色彩的俄苏文学名著。这些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被译介到中国,对左翼文化和文学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50、60年代“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背景中被经典化。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和文坛格局的变化,它们的“经典”意义遭到置疑,某些作品的文学价值也被否定。本文以有关俄苏“红色经典”的批评文章及专著为研究对象,考察《母亲》等四部最具代表性的俄苏“红色经典”作品70年来在中国的批评状况,揭示俄苏“红色经典”从经典化到解经典化的流变过程,并从一个特殊的侧面观照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的基本脉络和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整体倾向。 本文第一章论述俄苏“红色经典”批评之滥觞,具体时间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这一时期批评界主要研究的是《母亲》、《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三部作品。《母亲》批评成果较为丰厚,其他两部作品的批评情况则相对简单。这些作品在这个时期作为俄苏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出现在批评家的视野中,批评家大多从文学批评自身规律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和阐释,虽有强调斗争性、革命性的批评倾向,但主调是多声部的。 第二章论述俄苏“红色经典”批评之异变,包括建国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两个阶段。在十七年中,除《母亲》、《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之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这个时期进入批评视野。此时期最为批评界关注的作品是《被开垦的处女地》,形成该作品整个批评史中的高潮期。在“文学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指引下,受意识形态高度政治化的影响,这批作品逐渐被提纯,俄苏“红色经典”最终形成。大部分批评文章都自觉以阶级斗争为纲,无论是人物形象分析还是主题思想研究都烙上了明显的阶级痕迹,尤其是对这批作品在阶级斗争中的现实意义的高扬,致使研究成果重复,观点雷同,声调单一。“文革”时期,中苏文学关系进入冰封期,肖洛霍夫成了“苏修文艺”的总头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批评视野中消失,《母亲》成为阴谋论者的批判工具,《静静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512.074;I206.6
本文编号:2694807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512.074;I206.6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英姬;千世峰的《石溪邑的新春》:朝鲜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其叙事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振国;《苦难历程》中的家园母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4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94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