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中的“考验”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13:07
【摘要】: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创作了很多题材丰富、主题鲜明的优秀作品。其中,短篇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最为人称道,留下了如《罗生门》、《地狱变》等杰作。芥川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着其对艺术、人生、生活等经典问题的思考,其中不乏对人性和道德等伦理问题的思考。其代表作《罗生门》、《鼻子》等,深刻揭露了人性中的利己主义。芥川最后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35年的短暂生命,给世人留下了消极悲观的印象。其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消极厌世的主题,如《罗生门》、《竹林中》等作品。然而,以《杜子春》为代表的芥川的儿童文学作品却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芥川以儿童读者为对象创作的小说,一方面延续了其富有幽默和神秘性的创作风格,另一方面却意外地刻画了人性中纯真、正直的一面,与在芥川的其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虚无主义与消极厌世的倾向截然不同。这也许能够为芥川文学以及芥川本人的人生观等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点,因此对于芥川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非常有意义。并且迄今为止对于芥川文学的研究中,对历史题材、中国旅行题材、基督教等与宗教有关的作品的研究较为多见,其儿童文学作品暂时还没有受到广泛关注,尚有丰富的研究空间。另外,“考验”作为神话小说中常见的主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亦经常出现。一般与儿童的成长相关联,通过“考验”情节中主人公的伦理选择,引导儿童读者认识人性中的善与恶等。芥川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也经常运用“考验”的主题来展现对人性和道德等伦理问题的思考。因此,本论文以芥川儿童文学作品中以“考验”为主题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考验”这一核心,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进一步探究“考验”所体现的芥川儿童文学的主题。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撰写动机,梳理了本研究的学术前史,并明确了研究方向与方法,设定了论文的主要章节结构。第一章首先论述了芥川儿童文学的创作背景,阐明了日本儿童文学的发展。芥川在继承明治以前的日本儿童文学的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其创作的儿童文学在日本的儿童文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节对芥川的儿童文学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论述了芥川童话范围的界定以及芥川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色。采取狭义的定义方式,本论文中的芥川儿童文学作品仅限于《蜘蛛丝》、《犬与笛》、《魔术》、《杜子春》、《阿格尼之神》、《三个宝物》(儿童剧)、《仙人》、《白》八篇作品,其中,以“考验”为主题的四篇作品:《蜘蛛丝》、《魔术》、《杜子春》、《仙人》,这四部作品的共同点在于深入探究人性的同时,追求人性中的“爱”与“善”。最后,梳理了本论文相关的芥川儿童文学的前人研究,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第二章围绕“考验”这一关键词,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四篇芥川儿童文学作品分别进行分析。首先,简要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研究者对作品的评价,并对作品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作品中“考验”的方法与结果,梳理分析了各篇作品中“考验”故事情节的展开。通过明确“考验”中的实施考验者与接受考验者,来把握人物的身份立场。第三章主要考察了“考验”的问题所体现的芥川儿童文学主题。首先,从“考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切入,论述了芥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为人物设置充满冲突与矛盾的场面以及通过鲜明的性格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犍陀多的无慈悲心、《魔术》中“我”的物欲、杜子春深厚的亲情以及权助的“痴”。其次,着眼于在“考验”中主人公的选择及其结局,论述了在四篇作品中主人公的选择都体现了其是否克服了自己的利己心。最后阐述了“考验”的问题所体现的芥川儿童文学的主题。通过分析四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可见,作品中的“考验”是对人的利己心的考验,从而指出对人性的考验是四篇作品共通的主题。可以看出发掘人性的主题在芥川的儿童文学中也一脉相承。另外,通过分析四篇作品中体现的超能力与人性的关系可以看出,超能力也无法帮助人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即利己心。结合作品所体现的芥川对人性中的“爱”与“诚”的追求,进一步指出“考验”所体现的芥川儿童文学的主题正是对人性的强调。最后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单地回顾与总结,以“考验”为主题的四篇作品一脉相承地体现了芥川对人性的思考,都表现了人性中的利己主义,只是每篇作品的侧重有所不同。《蜘蛛丝》中犍陀多对“生”的欲望,《魔术》中“我”对金钱的欲望,《杜子春》中杜子春对父母的爱,《仙人》中权助对成仙的渴望,这些都是利己心的体现。通过《蜘蛛丝》和《魔术》中的“考验”可以得知,即使是超能力也无法帮助人克服人性中的利己心。而另一方面,《杜子春》和《仙人》中则体现了芥川对人性中“爱”与“诚”的肯定。“考验”的问题折射出芥川儿童文学中对人性的肯定,以及对人性中真实一面的不懈追求,而这种人道主义思想也正是芥川儿童文学的特色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313.0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青青;;论人生与艺术的抉择——芥川龙之介与画师良秀的殊途同归[J];传播力研究;2019年01期

2 仝溥;;小说的背面——读芥川龙之介的《橘子》[J];名作欣赏;2019年12期

3 王颖;;芥川龙之介的痛苦与幸福[J];名作欣赏;2019年18期

4 沈日中;;芥川龙之介《基督徒之死》与《蜜柑》的比较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5 徐东震;蒋苇苇;;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及演变[J];农家参谋;2017年18期

6 张嘉琪;;浸透了爱与悲哀的灵魂——读芥川龙之介《某傻子的一生》[J];名作欣赏;2018年11期

7 孙延永;丁哲琼;;芥川龙之介生活上的不安[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8 毛永谦;;初中第二册《橘子》作者芥川龙之介[J];语文学习;1993年02期

9 萧晓红;;芥川龙之介成就了电影《罗生门》[J];派出所工作;2016年11期

10 胡丽丽;;芥川龙之介:不安的行者[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鹏;;芥川龙之介“切支丹物”的艺术性[A];东方丛刊(2008年第2辑 总第六十四辑)[C];2008年

2 陆晓光;;略论芥川龙之介的汉文学观[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国文论的常与变[C];2006年

3 周小香;;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的黄昏意象浅析——以《手绢》、《罗生门》、《橘子》为例[A];荆楚学术2018年2月[C];2018年

4 江迅;;《地狱变》叙述者形象的探讨[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施小炜;芥川龙之介:邂逅中国的“新·创世纪”[N];文汇报;2018年

2 肖达;读芥川龙之介,说画面感[N];长春日报;2018年

3 林少华;芥川龙之介:“恍惚的不安”[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陈应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中国译本[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王淼;那个时代、那个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6 辛酉生;准备太充分的旅行也可能失望[N];中国青年报;2015年

7 张小玲;“幻象”的力量[N];中华读书报;2014年

8 刘建辉/文 钱婉约/译;文化的越境者[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鞠战林;爱的支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10 止庵;从兼好到芥川[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2 高洁;论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旅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于天yN;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木村泰枝;西方·日本·中国—日本人的“上海梦想”[D];复旦大学;2008年

5 陈云哲;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应典;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中的“考验”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9年

2 钱璐娟;从创伤理论看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3 康章玲;论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4 翟文娟;关于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隐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周雁朝;从书信看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人生与时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6 朱玲玲;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爱的主题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7 李莎;芥川龙之介文学对爱伦·坡文学的接受研究[D];鲁东大学;2018年

8 刘鹤鹤;芥川龙之介“野性”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9 郝燕迪;芥川龙之介《六宫公主》中公主的人物象[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

10 裴梓如;芥川作品中有关母性认识的变化[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22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22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e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