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席勒在中国:1840-2008

发布时间:2020-07-27 17:29
【摘要】: 本文研究席勒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及其影响,选取的时间范围从晚清时期,即席勒进入中国起,直至现今(1840-2008)。早在晚清时期,席勒就被作为德国与歌德齐名的文学家被介绍到中国。在我国译界、学界近百年的努力之下,席勒大部分重要的作品得到了译介,其美学思想也逐渐为国人所熟悉,席勒研究的工作也卓有成效。鉴于长期以来我国学界缺乏对席勒译介工作及其成果的整体认识,本文将对1840-2008年间的相关史实进行系统发掘和仔细整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席勒译介包括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勾勒不同时期国人所解读的席勒形象,以期向读者呈上一部客观、详实的席勒在中国的译介史。 本文主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从译介史的角度,以席勒在中国译介的时间顺序为经线,对席勒译介的不同形式(翻译、评述和研究)为纬线,对史料进行梳理。根据译介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受的影响及发展的情况,将席勒在中国的译介分为晚清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30年三个阶段进行论述,并在此章附记中介绍同期德国席勒研究状况,以便读者对我国与德国的席勒研究之间的异同和差距有个基本认识。第一章是按时间发展从纵向对席勒译介史做了梳理和总结,第二章则从席勒在文学、哲学和史学三个不同领域的创作为出发点,横向进行研究,力图勾勒国人眼中的以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等不同身份出现的席勒形象。鉴于席勒最重要的成就在文学领域,且其文学作品的译介历史最悠久、成果也最丰硕,在本章中花费的笔墨自然也最多。不仅从对席勒的综合评价、诗人和剧作家三方面予以阐述,还选取其代表作品作为例证,并介绍了曾在1980、1990年代的中国引起学界大讨论的“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来龙去脉。第三章的重点在于梳理席勒与中国的双向关系,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席勒作品中找到中国文化的印迹;另一方面席勒在中国的译介史长达百年,他对中国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笔者选取郭沫若、田汉和王国维三位作为例证,用以阐明席勒对中国文学界及思想界的影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章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为依据,笔者在此基础上对各家观点进行了概况和总结。最后一章,即第四章,以席勒美学重要著作《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五个不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席勒作品汉译、特别是哲学作品翻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附录部分收录了中德文对照的汉译席勒作品目录(附录一)、1840-2008年中国的席勒译介资料目录(附录二)以及《欢乐颂》诗歌和歌词的中德文对照(附录三),是国内首份关于席勒译介的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1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卫茂平;;席勒戏剧在中国——从起始到当下的翻译及研究述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谭渊;;席勒笔下的“异国美女”形象探析[J];外语教育;2010年00期



本文编号:2772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72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2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