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曾经沧海:一出漂浮的歌剧》中的记忆形态与“自我意识”

发布时间:2020-08-13 03:03
【摘要】: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约翰·巴斯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美学以凸显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特征。巴斯创作于1994年的自传《曾经沧海:一出漂浮的歌剧》是其对自我意识思想进行理论阐释的又一厚重之作。通过重述其早期作品——《漂浮的歌剧》、《路的尽头》、《烟草经纪商》、《羊孩贾尔斯》、《迷失在游乐馆》和《客迈拉》,巴斯在《曾经沧海》中呈现了其自我意识思想的三个重要方面。尽管巴斯声称这是一部自传,但其叙述重点却不是传统自传所关注的戏剧性人生,而是以自我经历为创作材料,阐述了自我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在《曾经沧海》中,巴斯化身主人公燕麦片,且主人公被赋予作家身份,因此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作品和创作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巴斯本人在创作中的自我意识。本文借助阿莱达·阿斯曼的“功能记忆”理论,通过“更新”的爱情记忆、“移位”的成长记忆和“重塑”的讲故事记忆三种记忆形态来分析《曾经沧海》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巴斯自我意识的根本内涵,即成熟之爱,剔除僵化传统以及极简主义,旨在从伦理关怀、主题创作方法和叙事策略三个层面系统地呈现巴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思想。本文运用的功能记忆理论强调对过去展开再思考,指出回忆对原初经验具有合法化、去合法化和区分三种功能,由此功能记忆实现了文学意义与文化意义的书写。这与巴斯创作《曾经沧海》的初衷是高度一致的。小说中作为“主人公”的燕麦片,即巴斯在小说中的化身,再次经历了现实生活中作为“作家”的巴斯所创作的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巴斯的早期作品构成了《曾经沧海》的潜文本,而《曾经沧海》是对其早期作品的重述。由此,《曾经沧海》与其早期作品之间形成了记忆与被记忆的关系,并且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关系,而是充满了变化和重构。基于以上所述,本文剖析了《曾经沧海》中的记忆形态,关注重述文本对潜文本所执行的记忆功能,进而揭示巴斯在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思想内涵。本文共由五章构成。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作家约翰·巴斯及其作品《曾经沧海》,回顾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巴斯研究现状。文献综述显示,鲜有学者和评论家触及《曾经沧海》这部作品,而关于这部作品中自我意识思想的详细分析则更鲜见。此外,引言部分还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框架。接下来的三章分别讨论了小说中的三种功能记忆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自我意识的三种思想内涵。第二章集中阐释“更新”的爱情记忆。《曾经沧海》中主人公燕麦片的爱情是对巴斯早期作品中的非理性之爱和冷漠之爱的重述,但其兼具激情情感和理性责任的特质实现了爱情记忆的更新。在巴斯的早期作品中,爱情原本只是现实主义的主题表征,而在《曾经沧海》中,巴斯将主人公的这种理想爱情高度艺术化,主人公对爱情的考量直接指向巴斯对文学创作的伦理思考,藉此由现实世界转向创作思想。由此可见,爱情记忆的更新实际上是巴斯对自我意识中成熟之爱的“合法化”,这种成熟之爱体现了后现代文学的伦理关怀。第三章分析了“移位”的成长记忆,指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具有剔除僵化传统的自我意识,摒弃对传统的绝对无视以及盲目迷恋的错误做法。在巴斯的小说世界里,成长故事中的张力一贯表现为自我与传统之间的冲突。此次在重述的基础上,《曾经沧海》中主人公燕麦片的成长与巴斯早期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长相比具有空间前置和时间并置的特征。首先,就成长的空间维度而言,《曾经沧海》中的主人公在艺术家的成长之路上将自我之外的世界空间重新进行前置,以强调对过度沉迷于自我空间的修正,从而实现了对绝对无视传统这一做法的“去合法化”;其次,就成长的时间维度而言,《曾经沧海》中主人公的自我和另一个自我共同成长,而另一个自我是巴斯早期作品中主人公的化身,由此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时间并置,但另一个自我因盲目迷恋传统而未能成为作家,因而巴斯通过时间并置实现了对盲目迷恋传统的“去合法化”。总之,“移位”的成长记忆是对自我意识中僵化传统的“去合法化”,强调对传统的重新审视和创新,这种剔除僵化传统的意识彰显了后现代文学的主题创作方法。第四章探讨了“重塑”的讲故事记忆以及自我意识中极简主义观念的作用。文学创作中的极简主义叙事在于用极简的方式承载丰富的伦理内涵和文学传统,表现了后现代文学的叙事策略。巴斯从两个层面对讲故事记忆进行了意象重塑:从“空白”到“一个真正的酒桶”以及从“悬念”到“一出漂浮的歌剧”。早期作品中的抽象概念“空白”和“悬念”是巴斯分别对极简主义的内容和极简主义的结构所做出的概括,而巴斯在《曾经沧海》中所构筑的具体的记忆形象则是将散见于其早期作品中的抽象元素进行“区分”的重要媒介,即通过建立统一的、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载体,进一步巩固、加强和突出极简主义在内容方面的简洁性和在结构方面的隐喻性特征。本文的结论部分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对《曾经沧海》中巴斯关于文学创作的自我意识进行总结,指出其内涵的多元性和关联性。巴斯的自我意识思想涵盖了伦理关怀,主题创作方法以及叙事策略等三个层面,其中伦理关怀决定了主题创作方法,而极简化的叙事策略则实现了伦理和主题的“少即是多”;其次指出巴斯自我意识的思想内涵对于文学创作和生活哲学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巴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褚丽娟;;评约翰·巴思小说的媒介融合——以《曾经沧海》为例[J];理论界;2014年07期

2 罗晓慧;;从《曾经沧海》看后现代自传体小说的叙事艺术[J];文学教育(上);2014年07期

3 宋沈黎;;后现代文学创作理念的更新——简评约翰·巴思理论新作《最后的星期五》[J];外国文学动态;2014年02期

4 蒋道超;;构建自己的宇宙——也谈约翰·巴思《漂浮的歌剧》的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01期

5 吴其尧;“一个按传统方式进行造反的人”——约翰·巴思及其《曾经沧海:一出漂浮的歌剧》[J];外国文学;2001年04期

6 刘象愚;荒诞、虚无的叙事实验——巴思《漂浮的歌剧》和《路的尽头》读解[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01期



本文编号:2791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91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