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批判与超越:奈保尔宗教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16:44
   作为作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奈保尔的宗教意识呈现出鲜明的当代特征和个人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对母国印度教理性审视下激烈批判和热情赞美的矛盾统一态度;对不同宗教矛盾主张宗教融合、宗教和谐的一体化思想;对福楼拜宗教妖魔论的批判和对宗教伦理向善论的肯定、推崇和赞美。这一丰富内涵是对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生存和信仰困境从宗教层面予以的积极思考和回应,充分展现了奈保尔宗教审美的现代性和人文主义色彩;其中所体现的完美性和超越色彩尽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家思想的理想化倾向,客观上却是作家世界主义和普世关怀意识在宗教层面的表征和再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田薇;;宗教伦理的历史担当和现代命运——以基督教伦理为主要范型的考察[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尹锡南;;奈保尔的印度书写在印度的反响[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尹锡南;;印度书写与身份探索:芭拉蒂·穆克吉对奈保尔的模仿与超越[J];东方丛刊;2008年02期

2 任虎军;;浓厚的氛围 丰硕的成果——2006年国内英语文学研究概览[J];英语研究;2007年04期

3 张雪峰;;国内20年后殖民文学研究述评[J];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4 李明轩;;试析世俗化社会与宗教世俗化的契合——以宗教伦理的基本结构为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5 尹锡南;;梵语诗学对西方文学的现代阐释——以味论与合适论为例[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李明轩;姚丹丹;;试论宗教伦理的现实担当[J];许昌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2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吴争春;辜鸿铭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俞曦霞;V·S·奈保尔后期创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小艳;《米格尔街》的飞散文化和叙事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鹏;历史、文学、身份:后殖民背后的印度[D];苏州大学;2008年

4 邓鹤莹;伦理道德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运博;论V.S.奈保尔《河湾》中的文化恐惧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丹;论V.S.奈保尔的游记文学[D];南京大学;2013年

7 张成辰;从“印度三部曲”探析奈保尔的印度本土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黄心川;;甘地哲学和社会思想述评[J];南亚研究;1985年01期

2 田薇;;试析宗教伦理的涵义和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尹锡南;;中印对话:梵语诗学、比较诗学及其他——访中、印梵语诗学专家[J];思想战线;2006年01期

4 石海峻;关于殖民和后殖民模仿[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5 张德明;后殖民旅行写作与身份认同——V.S.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6 田薇;;从宗教伦理的超越之维再论儒家伦理的宗教性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舟子;奈保尔新作《半生》出版[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2 尹锡南;;奈保尔的印度书写在印度的反响[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3 严蓓雯;;奈保尔“看待和感受世界的方式”[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4 王刚;;以“自我”为圆心的圆形流散——奈保尔的新作《作家周围的人》评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5 王刚;;以“自我”为圆心的圆形流散——评奈保尔新作《作家周围的人》[J];外国文学;2008年05期

6 潘飞;;自我的追寻——解读奈保尔的封笔长篇《魔种》[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7 石海军;;记忆与认知:以奈保尔为例[J];外国语文;2009年03期

8 杨姣娥;;奈保尔其人其书[J];文学教育(下);2009年08期

9 杨丽英;;论奈保尔的文化身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刘利民;;奈保尔小说中明喻的运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A];都市文化研究(第5辑)——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2008年

3 尹锡南;;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康慨;印裔作家奈保尔的“恶行编年史”[N];东方早报;2008年

3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荷]伊恩·布鲁玛 盛韵 译;奈保尔的多重面具[N];东方早报;2014年

5 嫣婧;奈保尔的起点与终点[N];文艺报;2014年

6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9 小西;虚幻的印度,无根的奈保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2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慧;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2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义芳;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中的冲突与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张成辰;从“印度三部曲”探析奈保尔的印度本土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婧;奈保尔眼中的印度[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田甜;论《半生》《魔种》的空间叙事策略[D];郑州大学;2015年

9 朱丽君;维·苏·奈保尔《世间之路》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熊亚芳;从《抵达之谜》看奈保尔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懈寻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29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29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7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