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从假洋鬼子到旗袍:中国近现代租界与被殖民文化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2021-09-30 02:37
  不同于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突显西方殖民文化的话语霸权,普拉特"接触区"理论和霍米·巴巴"居间"空间理论都强调了被殖民文化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中国近现代租界就是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接触区"或"居间"空间。异质文化冲突有不同应对方式,暴力冲突是历史上常见的但并非唯一应对方式。假洋鬼子和旗袍作为租界新型混合性文化的产物,因其双重文化身份成为联结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纽带,为中国本土文化社群所利用,以此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本土文化社群将对西方文化的消极文化接受转换为对本土文化的积极文化输出,保持了自身的地位,从而在中西文化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其实质是非暴力的文化抵抗和温和的文化合作。这是中国文化在不平等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形成的应对策略,对于拓展后殖民理论和推动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其他非西方后发展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均具有某种范式意义。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6(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一、后殖民理论进展:普拉特的“接触区”与霍米·巴巴的“居间”空间
二、租界:中国近现代的半殖民新型“混杂性”文化景观
三、“假洋鬼子”:从租界到乡村的异质性双重文化身份
四、从近代教案的文化抵抗到“旗袍”的文化主体性重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旗袍,让中国女外交官更有魅力[J]. 张兵.  档案春秋. 2018(11)
[2]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的特色和意义[J]. 张法.  甘肃社会科学. 2013(03)
[3]上海租界的空间权力与文学书写[J]. 李永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4]殖民土壤中的混血产物——香港的苏丝黄旗袍[J]. 刘瑜.  装饰. 2010(01)
[5]论旗袍的流行起源[J]. 卞向阳.  装饰. 2003(11)
[6]传统、平实向时髦的转型时期——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服饰文化[J]. 徐华龙.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2(03)
[7]晚清教案中的习俗冲突[J]. 程歗,张鸣.  历史档案. 1996(04)
[8]晚清乡村社会的洋教观——对教案的一种文化心理解释[J]. 程歗,张鸣.  历史研究. 1995(05)

博士论文
[1]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 生安锋.北京语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14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414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4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