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无产阶级话语
一、作为“他者“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者们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非无产阶级“的。在1928年的那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文学”论争中,上海的众多等杂志卷入了论战。在这场喧闹的“无产阶级文学”口水战中,我们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影子,大力鼓吹、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却是以后期创造社、太阳社为主力的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稍稍考察一下这些“无产阶级文学”主将们的生活经历,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摇蜒的农工大众”相距甚远。
事实上,由于生活经历的拘圃,对于“无产阶级文学家”来说,“农工大众”的形象是没有特点、面目不清的,因而,作家们在制作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时,也只能靠“想象”来写出“无产阶级的苦闷”,进而指出“出路”来,所以文学作品中有很严重的概念化倾向。对工农生活的陌生与隔膜使作家在创作中,许多作品编织故事的痕迹尤为明显。华汉在后来对自己的《韩梅》曾经评论到这部东西恐怕要算是我作品中最失败的一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显得很“假”。“农工大众”在作品中完全成了作家的“传声筒”成了可以任意涂抹、摆弄的木偶。作品中的这些“农工大众们”似乎只是穿上了农工衣装的知识分子。
在论争中、在文学作品里,无产阶级都是失语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里的满嘴“革命”“反抗”之类慷慨之词的“农工大众”多是作家们意念的愧俑,在“革命文学”作品中,工农大众的确成了大多数作品的主角,但是他们的语言、思想、行为方式等,都是由革命知识分子所设计、建构的,由于作家缺少实际的斗争经验,笔耕论文,而仅凭主观的想象与幻想描塑、构造他们,所以他们的形象非常模糊、粗糙,缺乏真实感与生动性。革命作家没有深入工农大众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贴近其心灵,所谓的“获得大众”,只能是空泛、浮面的假托之辞。从另一方面,我们叫以说任意夸大“农工大众”的反抗性、革命性,这对于作为“他者”的无产阶级来说,是一种失巢,甚至是扭曲。
二、“代言”者的文学J无产阶主旋又学“的作者问题“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问题是“革命文学”论争中讨论最集中、争论时间最长的问题也是让那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们感到焦虑的问题产生于“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在论争中有三派观点:以后期创造社的新进人员李初梨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是无产阶级,只要具备无产阶级的意识,都可以制作无产阶级文学。以创造社的蒋光慈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应该是革命浪潮涌出的新作家,因为他们有革命的经验、革命的素材,而旧作家无论怎么改造自己的思想,仍不可能担当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重任。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文学必须由无产阶级自己来制作。
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问题,随着论争的深入,创造社一派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即: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是无产阶级,只要作家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可创作元产阶级文学O这种观点之所以成为主导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的身份焦虑;一是认为“无产阶级意识”可以从外部植人,可以通过奥伏赫变来获得。对于“无产阶级文学家”来说,以第一、第二阶级的身份制作第四阶级的文学“名不正言不顺”,再加上来自对子的冷嘲热讽,其身份的焦虑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者们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可以从外部植入,可以通过奥伏赫变来获得。只要获得普罗列搭利亚特底意识,而成为一个普罗阶级底意识形态者,即可制作普罗艺术了。
纵观“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我们发现这些作者们基本上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通过“奥伏赫变“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为“农工大众”代言诉苦,然而,这种代言是不可靠的。这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对于“农工大众”的生活是不熟悉的。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中自信地宣告“我看我们的要求和世界的要求是达到同等的地位了”,我们中国的民众大都到了无产阶级的地位了产阶级文学家,对大众的认识所以会出现这种偏差,最终还是源于作家生活实践的不足。革命斗争实践的匮乏,使他们仅凭主观的空想与热情去幻想、想象革命,所以他们的代言与真实的“农工大众“的想法是有距离的,是知识分子假托大众之口的“自说自话”。
三、封闭的怪圈,无产阶级文学“的阅读问题“无产阶级文学”的读者都是小资产阶级青年学生,而不是“劳苦群众”。茅盾在《从粘岭到东京》一文中分析了“无产阶级文学”的读者问题。茅盾很尖锐地指出,“无产阶级文学”的读者根本不是“劳苦群众”,而多是小资产阶级的青年学生。“革命文学”的作品在青年学生中极受欢迎,风靡一时的蒋光慈的作品暂且,仁说,一般革命作家的小说、诗歌、戏剧创作都暂且不提,就是一般读者都不太感兴趣的评论文章,在当时也广受欢迎。
茅盾提到的革命文学的读者问题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提倡者们对叫尤产阶级文学“的阅读对象进行了艰难地辩护和说明。克兴在《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一评茅盾君底〈从枯岭到东京>}这篇文章中不元矛盾地辩护说,老实说,我们要唤醒的不但是工农,并且在可能的范围内要唤醒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家及作家们纷纷表示说,“无产阶级文学”的读者不只有工农,还有小资产阶级。我们感到疑惑的是:在创作之初,“无产阶级文学家”们心中的“理想读者”是工农呢,还是青年知识分子?
综合当时的阅读和出版情况,我们可以说,“无产阶级文学家”们心中的“理想读者”是青年知识分子,并非农工大众。
本文编号:5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5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