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律师传播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05:01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律师传播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解构与建构着中国社会生活网络的主要框架,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生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通过信息的自由生产和分享,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传播话语权的垄断。律师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案件的相关信息,一方面有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司法审判工作,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社会舆论对正常审判工作的干扰。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为视角,明晰了律师传播权的定义和概念,探讨律师传播权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基础、发展历程和发展桎梏,分析律师传播权的现状和困境,厘清律师传播权的边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律师传播权的规制建议。从巴隆提出的“媒介近用权”到达尔西倡导的“传播权”,在新媒体环境下,公民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介进行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人权,是保障言论自由的必然要求。律师传播权是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对于与其职业相关的内容通过媒介进行传播的权利。通过与律师辩护权、舆论监督权和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辨析,明晰律师传播权的概念和内涵。在制度、司法和商业层面,律师传播权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推动制度变革,监督司法权力,助力律师营销。律师传播权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环境,律师传播权诞生于新媒体环境之下,借助于虚拟性、交互性、跨媒体性等特点,新媒体重构了传播话语权,形成了公共空间,增强了社会动员能力,为律师传播权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新媒介赋权是为公民的社会参与提供了可能,是律师传播权的实践基础。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律师传播权经历了萌芽新生、初步形成、逐步规范等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律师传播权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地制约。微博的兴起标志着草根力量的崛起,但是当前微博的发展正进入“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新循坏,律师的现实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也深刻地决定了其网络影响力。通过对新浪微博平台活跃度较高的20名律师的微博进行样本分析考察发现,从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律师群体能够紧跟媒介发展潮流,实现对媒介的“为我所用”。其中刑事辩护律师相对于其他律师群体在新媒体平台上更加活跃。通过详细分析张燕生律师借助微博在“念斌投毒案”中的传播行为,笔者认为律师传播权在平反冤假错案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律师传播权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传播主体的偏向性、传播内容的倾向性以及网络舆论监督与“舆论审判”的模糊界限都可能限制律师传播权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李天一案”中律师的传播行为的探讨,厘清律师传播权的边界,律师在借助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应当做到不违反禁止性规定,谨慎传播案件事实,案件的程序可以监督。加强对律师传播权的规制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在规制律师传播权过程中应当遵循平衡适度原则、网络传播规律原则、“事后追惩”原则。通过域外经验的考察,在西方主要国家规制律师庭外言论中的严格禁止模式和底线标准模式中,发现底线标准模式更加符合我国的司法实践情况,在保障律师言论自由权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律师庭外言论对审判的干扰。规制律师传播权应当在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应当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提升律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完善律师惩戒制度。在道德规范方面,应当加强律师职业道德教育,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树立法律信仰。
【关键词】:律师传播权 新媒体 舆论监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5;G20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言8-15
  • 一、问题的提出8-9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9
  • 三、文献综述9-13
  • 四、主要研究方法13
  • 五、论文结构13-14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4-15
  • 第一章 律师传播权的概述15-30
  • 第一节 律师传播权的定义15-18
  • 一、媒介近用权15-16
  • 二、传播权16-17
  • 三、律师传播权17-18
  • 第二节 律师传播权的辨析18-23
  • 一、律师传播权与律师辩护权18-20
  • 二、律师传播权与舆论监督权20-22
  • 三、律师传播权与网络言论自由权22-23
  • 第三节 律师传播权的价值23-30
  • 一、推动制度变革24-25
  • 二、监督司法权力25-27
  • 三、助力律师营销27-30
  •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律师传播权的发展30-41
  • 第一节 发展的基础:新媒介赋权30-35
  • 一、新媒介的定义30-31
  • 二、新媒介赋权31-34
  • 三、新媒介赋权的意义34-35
  • 第二节 发展的历程:三个阶段35-38
  • 一、萌芽新生(2009年-2011年):以微博诞生为标志35-36
  • 二、初步形成(2011年-2013年):以死磕派律师为主体36-37
  • 三、逐步规范(2013年—至今):以李天一案为分水岭37-38
  • 第三节 发展的桎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38-41
  •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38-39
  •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39-40
  • 三、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40-41
  • 第三章 律师传播权的现状、困境及边界41-60
  • 第一节 律师传播权的现状——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41-50
  • 一、主要活跃律师构成情况分析41-45
  • 二、20名律师的代表性案件分析45-47
  • 三、典型案例分析——以念斌案辩护律师张燕生的微博为例47-50
  • 第二节 律师传播权的困境50-55
  • 一、传播主体的偏向性50-51
  • 二、传播内容的倾向性51-53
  • 三、“舆论审判”的困扰53-55
  • 第三节 律师传播权的边界——以李天一案为例55-60
  • 一、不违反禁止性规定56-57
  • 二、谨慎传播案件事实57-59
  • 三、案件的程序可监督59-60
  • 第四章 律师传播权的规制60-72
  • 第一节 规制律师传播权的原则60-64
  • 一、域外经验及其启示60-62
  • 二、遵循平衡适度原则62-63
  • 三、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原则63
  • 四、遵循“事后追惩”原则63-64
  • 第二节 完善律师传播权规制的制度建设64-68
  • 一、构建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64-65
  • 二、提升律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65-66
  • 三、完善律师惩戒制度66-68
  • 第三节 加强律师职业道德建设68-72
  • 一、加强律师职业道德教育68-69
  • 二、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69-70
  • 三、树立法律信仰70-72
  • 参考文献72-7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9-80
  • 致谢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涌;;缺损与完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律师辩护权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03期

2 李元勇;;非律师辩护人在辩护权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杨涛;;律师不能牺牲职业道德[J];法制资讯;2009年04期

4 王满生;;律师保守职业秘密规定的得失及其完善——新律师法第38条评析[J];理论探索;2010年01期

5 李继勇;;谈谈律师拒绝辩护的几个问题[J];学习与辅导;1988年03期

6 邢志人;杨明;;中外律师辩护制度比较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7 刘明和,严少芳;应建立“律师──当事人”证言特免制度[J];律师世界;1997年04期

8 贾泳洋;律师是公正的捍卫者[J];律师世界;1999年10期

9 刘凯湘;律师:一种既劳心又劳力的职业[J];中国律师;1999年02期

10 蔡新文,刘德宏;律师辩护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守太;;社会视野中的律师角色演进[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于宁杰;;论律师职业权利的性质[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王仕志;;检察环节律师辩护问题初探[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张虹;;律师辩护中的逻辑问题[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5 方韧;;我国律师权利行使的环境制约[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6 张剑雄;;律师文化建设之断想[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程学平;;中国律师的忧患与希望——兼议《律师法》的修订[A];第2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肖本山;吴世林;;中国律师辩护的功能异化及其矫正[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9 马小娜;;深化我国律师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管理发展卷)[C];2003年

10 龚瑞;;论律师辩护权对检察权的制约[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兵;律师被拘,,闹剧丑剧[N];浙江日报;2013年

2 容雷;律师,也需要理解[N];中国建材报;2002年

3 张有义;中国:206县无律师[N];法制日报;2006年

4 本报评论员 郭振清;“九成法学院学生不愿当律师”折射律师角色的尴尬[N];工人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高云君;让律师更多参与立法和决策[N];四川日报;2007年

6 杨涛;律师不能为社会道德意识牺牲职业道德[N];法制日报;2009年

7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 王新环;入庭安检岂能歧视律师[N];法制日报;2009年

8 黄波;健全司法才能遏制律师造假冲动[N];汕尾日报;2009年

9 《方圆律政》杂志记者 冯建红;出庭律师分等级?惊起反对声一片[N];检察日报;2010年

10 苏楠 焦艳;聚焦法庭驱逐律师现象[N];甘肃法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丽艳;通往职业化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鲁哈达;律师民事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锋;人权视野下的律师功能[D];苏州大学;2007年

2 张凤英;律师辩护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陈雪;律师伪证罪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慧;律师职业伦理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5 刘珍;辩护冲突及其解决机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马斌;律师职业的产生原因及其规范[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元龙;论律师伪证行为的刑法规制[D];湘潭大学;2015年

8 王桂丽;律师伪证罪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9 朱静欣;律师独立辩护限度问题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10 郭芬;审判中心主义模式下的有效辩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律师传播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9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e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