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社交媒体时代的虚假信息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2 02:19
  尽管社交媒体平台已被广泛赋予了推动传媒业转型升级的期望,但是由于后真相时代情绪凌驾于事实之上、智能化媒介技术等衍生了严重的虚假信息问题,社交媒体甚至被认为是虚假信息泛滥的“重灾区”。在后真相时代如何认识虚假信息的新特征与新趋势,逐步制定针对性的策略,重建事实与公众之间的联结,成为新时代网络生态治理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鉴相关理论研究视角,结合大量新冠疫情期间虚假信息的典型案例,对课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首先,本文为虚假信息建构了实证研究的分析指标体系,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概念工具;其次,立足于社交媒体特有的传播网络,虚假信息的生成动因有主体异质化、多种社会矛盾、新技术力量以及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最后,旨在促进清朗有序的网络信息环境,本文立足于生成机制、结合国内外实践成果,为虚假信息的治理策略提出了多方的解决路径。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研究综述和研究指标体系的建构
    (一)社交媒体时代的谣言、假新闻和虚假信息
        1.谣言
        2.虚假新闻
    (二)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的生成机制
    (三)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的治理机制
    (四)实证研究的分析指标体系
        1.要素分析及其指标
        2.类型分析及其指标
二、虚假信息生产传播的主体及其类型
    (一)生产虚假信息的主体
        1.专业媒体
        2.非专业机构或组织
        3.自媒体或个人
    (二)虚假信息传播的内容
        1.作为“信息武器”的虚假信息
        2.作为“抗争工具”的虚假信息
        3.作为“社会期待”的虚假信息
        4.作为“引流利器”的虚假信息
三、虚假信息生产传播的技术与社会动因
    (一)智能化媒体:社交媒体时代的新技术因素介入信息生产
        1.社会化媒体——多样化主体——多样化内容
        2.认知窄化:个性化算法推送强化了“信息茧房”
        3.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仍未打开的“技术黑箱”
    (二)认知偏差: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情绪影响信息阐释
        1.先入为主的“框架效应”——相信“感觉”
        2.瞬时情绪的“从众性偏差”——相信群体
        3.唯我主义的“证实性偏差”——相信“自我”
        4.自我蒙蔽的“同质性偏差”——相信“美好”
        5.过度阐释的“动机性偏差”——相信错觉
四、虚假信息治理体系的重构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1.完善治理虚假信息的法律法规
        2.优化信息透明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媒体:重塑公信力
        1.确保所有媒体都有严格的道德标准
        2.建立合作与共享机制
        3.提高算法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
        4.巧用策略性沉默
    (三)受众:提升“信息素养”
    (四)互联网技术公司:核查与识别机制
        1.建立以平台为基础的核查机制:权威事实核查平台
        2.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识别机制:黑名单或信用评分
        3.技术趋势:探索“深度伪造”的音视频的识别技术
    (五)基于社会心理层面的治理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27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827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0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