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故事》连贯机制的认知诗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9 23:25
本文关键词:《动物园故事》连贯机制的认知诗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物园故事》 连贯机制 认知诗学 文本世界理论 混成理论
【摘要】:阿尔比(1928-)的独幕剧《动物园故事》(1958)以荒诞的人物、荒诞的结构以及怪诞的指称为特点,揭露了人类世界的异化现象。戏剧的荒诞性和怪诞的语言现象阻碍读者对该戏剧文本的连贯认知。前人对该戏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主题、象征以及哲学基础的阐释,文体学研究零星可见。目前尚未有学者从认知诗学角度研究该戏剧。认知诗学将文学视为一个过程而非产物,强调文本和语境的互动,为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框架。认知诗学注重读者的表征过程,为《动物园故事》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文本视角,转变以往对该戏剧相关元素的静态研究模式。尽管《动物园故事》的荒诞性不利于读者的连贯认知,但是该戏剧仍然被解读。由此推断在荒诞的文本中隐含着一种连贯机制。本文以认知诗学中的文本世界理论为主,以混成理论为辅,探究《动物园故事》的认知连贯机制。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戏剧叙事结构的不连贯性。利用文本世界理论对戏剧的节选片段进行研究发现两个叙事特点。一是人物对话的不连贯性;二是双层叙事模型。双层叙事模型包括舞台世界和小说世界两个层面。舞台世界的构建依据是戏剧文本中的舞台指令,小说世界的构建依据来自人物对话。不连贯性和双层叙事模型阻碍读者阅读的认知连贯。第二部分探究戏剧的隐性连贯机制。通过文本世界理论研究人物世界发现其对戏剧文本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动物园”这一隐喻指称对人物世界的构建具有决定作用。第三部分通过混成理论探讨隐喻指称“动物园”的意义,发现该戏剧旨在揭露人类世界的异化现象并呼吁人类互相关爱与理解。本研究发现,该戏剧中不连贯的人物对话与双层叙事结构的认知建构基于剧中人物杰利的幻想世界和彼得的假装世界。其次,隐喻指称“动物园”不但增进读者对戏剧的连贯认知而且有助于读者对戏剧主题的构建。本研究不但弥补了从认知角度研究《动物园故事》的空缺而且为其它荒诞派戏剧的研究带来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赵秀凤;;意识流语篇中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的构建——认知诗学研究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蒋勇军;;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J];外国语文;2009年02期
4 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5 刘国辉;《认知文体学——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6 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7 马菊玲;;认知语篇研究新探索——《文本世界理论导论》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8 熊沐清;;“从解释到发现”的认知诗学分析方法——以The Eagle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艳菊;从概念隐喻的视角解析《所罗门之歌》[D];辽宁大学;2013年
2 左进;阿尔比的荒诞世界[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05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20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