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奈保尔《自由国度》中人物的存在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8-03-15 06:31

  本文选题:维·苏·奈保尔 切入点:《自由国度》 出处:《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由国度》于1971年为维·苏·奈保尔摘得了布克奖的桂冠。该作以其对殖民社会与后殖民社会犀利的讽刺而闻名于世,,所以评论家多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阐释该作。文体学、主题研究、空间理论以及比较研究等视角也被应用于对该作的诠释与解读。除以上的研究方法之外,还有评论家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该作。与其它方法相比,使用该视角的研究较少。但实际上,对于该作的存在主义研究仍有新的可能性。本文尝试运用萨特的绝对自由观与荒诞观对该作提供一种新的解读,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解读与分析,探讨他们的不同选择,他们所遭遇的种种荒诞以及他们所面对的生存困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荒诞,每位主人公都有自由做出自己的选择,然而选择之后,面对他们的却依旧是荒诞且毫无自由的生活,而他们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责任。通过对主要人物存在主义视角的解读,本文试图揭示前殖民地移民与前宗主国殖民者在后殖民时期所共同面对的毫无自由、无根,孤离的生存困境。尽管面对生存困境,主人公对选择的坚持依旧为作品的悲观情绪赋予了美学价值。
[Abstract]:In 1971, Free State won the Booker Prize for David Su Naipaul, known for his sharp satire of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societies. Therefore, critics interpret the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theory. The perspectives of stylistics, thematic study, spatial theory and comparative study are also appli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research methods, There are also critics who analyze the work from an existentialist perspective. There is less research using this perspective than any other method. But in fact, There is still a new possibility in the study of existentialis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Sartre's absolute freedom and absurdity to provid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 to interpret and analyze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and to explore their different choices. In the face of the absurdity of life, each hero has the freedom to make his or her own choices. They are still faced with a life of absurdity and lack of freedom, and they mus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choic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freedom, rootlessness and isolation of the former colonial immigrants and the former Suzerain colonists in the post-colonial period. The protagonist's insistence on choice still gives aesthetic value to the pessimism of the works.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利民;;奈保尔小说中明喻的运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方宸;;“流亡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评奈保尔的《半世浮生》和《神奇的种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梅晓云;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海舟子;;一部半个世纪后面世的珍贵文学资料——维·苏·奈保尔的《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J];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02期

5 邹颉;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6 周长才;奈保尔的最新小说——《半生》[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7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祝平;边缘审视——奈保尔创作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9 杨中举;维·苏·奈保尔的旅行情结[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雪;“林勃”状态中父与子的寻家之旅——解读奈保尔的小说《半生》[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A];都市文化研究(第5辑)——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2008年

3 尹锡南;;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康慨;印裔作家奈保尔的“恶行编年史”[N];东方早报;2008年

3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荷]伊恩·布鲁玛 盛韵 译;奈保尔的多重面具[N];东方早报;2014年

5 嫣婧;奈保尔的起点与终点[N];文艺报;2014年

6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9 小西;虚幻的印度,无根的奈保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2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慧;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2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义芳;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中的冲突与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熊亚芳;从《抵达之谜》看奈保尔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懈寻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胡芳;从疏离到亲近[D];苏州大学;2009年

8 俞曦霞;论奈保尔《抵达之谜》中的抵达[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岳州;论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及其创作的边缘性[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14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614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1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