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伍尔夫小说作为“有意味的形式”

发布时间:2018-05-02 20:28

  本文选题:弗吉尼亚·伍尔夫 + 克莱夫·贝尔 ; 参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姐夫及早年的文学顾问与终生挚友,克莱夫·贝尔以"有意味的形式"为代表的美学观对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小说实验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伍尔夫并未陷入贝尔偏激而武断的对于纯粹形式的追求,而是移植了"块面""图式""空白"等视觉艺术中的形式要素,出色地表达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味",有效地实现了"有意味的形式"在文学领域内的平移。
[Abstract]:As Virginia Woolf's brother-in-law 's early literary adviser and lifelong friend, Clive Bell's aesthetic view represented by "meaningful form"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Woolf's modernist novel experiment. But Woolf did not fall into Bell's extreme and arbitrary pursuit of pure form, but transplanted the formal elements of visual art, such as "block face", "schema", "blank" and so on. It expresses the rich social and cultural "meaning" and effectively realizes the translation of "meaningful form"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视觉艺术关系研究”(11BWW033)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莉馨;;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存在的瞬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彦春;;论伍尔夫小说创作的技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吕倩倩;;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叶婷;;“女同志”成长的孰是孰非——析《女同志》中万丽的官场成长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4 杜馨;;追寻心中的“灯塔”——浅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象元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曾薇;;战后英国中产阶级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观照下的《达洛卫夫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6 姚菁;;论高等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王丽英;;乔治·艾略特小说叙述话语的女性主义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8 陈露;;伍尔夫对“基督受难”原型的戏仿——看《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现代虚无[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徐俊东;;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的思索[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10 郑丽;;钟形罩里的悲剧人生——《钟形罩》的女性主义解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包茜;;无形的和声——谈当代艺术理解与阐释中历史意识的现时性[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吕雪梅;;解话中画,理文中纹 解读伍尔夫《海浪》中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董虹霞;;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的界定[A];美术学研究(第1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尹霄;乔治·鲁奥的叙事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6 周飞强;博物馆的悖论[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7 刘永涛;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绍森;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凌娟;柯莱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何明燕;七宝楼台的光华[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沈婷;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越;菲茨杰拉德三部主要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女权主义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鹏;关于设计中如何进行主动视觉思维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璞玉;荣格理论角度解读《野草在歌唱》[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析《野草在歌唱》[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音;伍尔夫诗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旭;龙纹的异化设计研究与应用[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10 陈葆萍;论陈染小说创作的先锋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玉蔚;爱的选择——解读伍尔夫的小说《黑夜与白天》[J];名作欣赏;2003年08期

2 盛宁;关于伍尔夫的“1910年的12月”[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3 马小丰;伍尔夫小说的背景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张薇;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兰守亭;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悲观意识[J];天中学刊;2003年06期

6 武跃速;伍尔夫小说中的生命意义诉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苟丽梅;解读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思想蕴含[J];社科纵横;2004年04期

8 程爽,孙冬;试析生活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作的影响[J];学海;2004年04期

9 李晓文;;再论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袁素华;;论伍尔夫的“重要瞬间说”[J];当代文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雪梅;;解话中画,理文中纹 解读伍尔夫《海浪》中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陈静;;挖掘人物背后的隧洞——评弗·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技巧[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武炳新;流动着的伍尔夫[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杨莉馨;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小说的影响[N];文艺报;2012年

3 刘鹏凯;充满诗意的写作[N];海南日报;2004年

4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5 张慧仁;西方的另一种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刘乃银;新发现的伍尔夫笔记与英国批评界[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我理解的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孔亚雷;我们的奋斗[N];文艺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爱琳;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燕;论伍尔夫在《海浪》中的生态意识[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慧;从赛普蒂默斯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扬晨;伍尔夫在《远航》中矛盾的帝国主义情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蔡玮;失落中的探寻与怀疑[D];浙江大学;2010年

7 赵茜;伍尔夫小说的象征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亭亭;弗吉尼亚·伍尔夫新论[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成凤;寻求和谐[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许春芳;疯狂及其隐喻[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5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835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a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