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策略看《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召唤结构
本文选题:叙事策略 + 读者反应理论 ; 参考:《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8期
【摘要】:本文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分析了《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召唤结构。文本独具特色的叙事策略赋予了这篇小说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根据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包含着许多"不定性"和"空白"的召唤结构存在于每个文本之中,这些空白都召唤者着读者来填补,而这个不断填补空白、更新视域的过程正是赋予文本意义的过程。本文重点分析了文中主要缺失意象"玫瑰"的意义、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及文本的结构。通过分析,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理解,同时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mmoning structure in the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strategy. The unique narrative strategy of the text gives the novel a unique attraction. According to Ethel's reader response theory, there are many "indefinite" and "blank" calling structures in every text, which are called upon by the reader to fill in, and this constantly fills in the blanks. The process of updating the horizon is the process of giving meaning to the tex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eaning of the main missing image "Rose",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first person,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The analysis will help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mes, 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literary works.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朱刚;;伊瑟尔的批评之路[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2 步天松;;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策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顾红;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象征手法赏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朱乐奇;沃尔夫冈·伊泽尔与文本的开放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岚;;隐含的读者——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沉默的羔羊》的一种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2 张树萍;王翔敏;;论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3 李丹妹;邹德刚;;《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之叙述者身份探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4 赵苗;徐丽鹃;;《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叙事策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2期
5 杜海莉;;巴尔扎克与福克纳叙事手法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6 张少娟;;男权社会中扭曲的人性——分析郝薇香与爱米丽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4期
7 陈秋伶;范华泉;;爱米丽形象改变的寓意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钟尹;;互文性语境下“恋头情结”原型的再生性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苗群鹰;黑屋中的玫瑰——试析爱米丽的悲剧成因和主题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李湛;;《哈姆雷特》复仇戏剧的魅力——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之读者反应理论解读[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璧;博弈论视角下的重译者策略空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余杰;叙述开端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张鲁宁;历史语境与文本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2 毛懿茵;跨越阐释的鸿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东雪;论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观[D];湘潭大学;2011年
4 杨喜旺;“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理论辨析[D];河北大学;2011年
5 王桂敏;从《浮生六记》三个译文看读者文化背景对翻译策略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荣桓;论《最蓝的眼睛》中的艺术特点[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丹;接受美学视域下《茶馆》中西译者的美学切入[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8 梁萌萌;《我的名字叫红》空间叙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炅颢;伊瑟尔阅读理论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10 吕彦平;文本对读者的制约作用[D];西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哲;《一朵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主题透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胡敏;一朵绽放艺术魅力的奇葩——《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解读[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杜可富;《献给艾米莉一朵玫瑰》主题揭示艺术赏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3期
4 李杨;可悲的“替罪羊”——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王道水;象征手法在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运用[J];邵阳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刘雪岚;朱刚;;诺思洛普·弗莱的文化遗产——访加拿大“弗莱研究中心”[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02期
7 周启超;理念上的“对接”与视界上的“超越”——什克洛夫斯基与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论之比较[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美根;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乡土人情[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缪春旗;为了他眼中的“真实”——评福克纳《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主题及表现手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赵颖,徐莉华;话语和话语情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话语层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聂庆娟;范杰;;一曲美国南部文明的挽歌——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冬梅;;玫瑰的扭曲与凋零——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色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6 洪增流;郝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赵婉清;;玫瑰的无声诉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艺术魅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刘毓敏;;再析艾米丽的悲剧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石子娟;;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彭俊广;;艾米丽—话语缺失中的悲剧女性[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王盈盈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玫瑰下的悲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陈璐;危机中政府救助体系应更强势[N];江苏科技报;2009年
3 江筱湖 编辑;一个典型女孩的非典型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安宁;平常日子[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李鹏翔;骑车送娃上学 满员能载6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6 赵瑜;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赵瑜;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N];文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敏;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修辞[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屈小铭;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D];辽宁大学;2012年
3 庄如新;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紫颜色》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的觉醒[D];辽宁大学;2011年
4 张文博;《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孙慧敏;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空间叙事[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丽丽;艾米丽·迪金森作品中的“雌雄同体”理想[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张东梅;哥特视角下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陈斯;从关联理论视角解析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意象美[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9 刘毓敏;从认知语境的构建看文学作品的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欣欣;远古的回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09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09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