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秽》的新现实主义解读
本文选题:《人性的污秽》 + 菲利普·罗斯 ; 参考:《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10期
【摘要】:《人性的污秽》于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得《纽约时报书评》等众多媒体力荐,次年获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纽约时报书评》将其评为近二十五年最佳小说之一。本论文通过对《人性的污秽》的作品主题、叙事手法,以及人物特点等分析,解读了菲利普·罗斯在该作品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Abstract]:"the filth of humanity" was recommen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and other media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publication in 2000. The following year, it won the Faulkner Award and the National Jew works Award.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rated it as one of the best novels in the past 25 yea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eme,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the thesis interprets Philip Ross's tendency of neo-realism in his works.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分类号】:I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梅;;论《宠儿》中的黑人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马慧;;人性的异化与救赎——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宗教特色主题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李昊宇;;菲利普·罗斯小说《人性的污秽》中的身份危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赵蔓芳;;福克纳的自然主义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杨梅;;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读《人性的污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6 傅婵妮;;文化创伤的言说与愈合——解读盖尔·琼斯的小说《科里基多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殷磊;;身份和心灵的污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8 贾玉洁;;浅谈莉莉·巴特的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唐志钦;;国内约翰·厄普代克研究评议及研究新思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苏焕莉;;解读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中的死亡愿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明利;;定义“典型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杏利;;谁是真正的南方绅士——对思嘉丽三个丈夫和一个情人的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宪华;追寻、僭越与迷失[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艾洁;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4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安斌;清教主义对17-19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6年
6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欧翔英;西方当代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罗良功;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文桥;回归伊甸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倩;另一个“哈姆雷特”[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李文博;汤亭亭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龚茂莉;绵延的生命线[D];云南大学;2010年
6 刘枫;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爱丽丝沃克的《紫色》[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郭耀忠;兰斯顿·休斯诗歌主题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良;论鲍比·安·梅森对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反叛[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武晓燕;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美国身份”解读[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董洁;《爱药》的后殖民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颖;;新现实主义下菲利普·罗斯对犹太人身份的关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10期
2 郑军荣;李江涓;;论《美国牧歌》中的新现实主义艺术手法[J];电影文学;2009年10期
3 扬蒙;;连接波普与现实主义的桥梁——西格尔的翻制雕塑[J];画刊;2007年07期
4 吕书峰;;新现实主义[J];美术之友;2008年03期
5 李德恩;社会现实主义及其他[J];外国文学;1988年03期
6 郭继德;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J];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04期
7 黄宝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的比较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杨立元,刘艳丽;现实主义的延伸和拓展——“新现实主义”思潮论[J];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刘骁纯;;忻东旺与新现实主义[J];中国美术馆;2005年12期
10 李华锋;论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两重性——以中美关系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红岭;;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价值取向[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2 包忠文;;文艺大众化和现实主义——读瞿秋白文论札记[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3 黄海涛;;国际关系理论评价问题浅析——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视角[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4 徐秀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文本解读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5 齐皓;;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累积阶段——从理论革命到实证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6 石贤泽;;国际关系学科史视域下的国际合作研究:一种单向度的关联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姜照辉;;国际合作理论分析中国欧盟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胡键;;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观[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9 郭沫若;;致春风文艺社各位社友[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10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继德;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陈侗;唐志冈:当代游戏中的新现实主义[N];云南政协报;2004年
3 赵德明;是现实主义“回归”是新现实主义?[N];文艺报;2005年
4 翟泰丰;关于新现实主义探讨[N];文艺报;2006年
5 蒙动;阿拉尔孔革新现实主义[N];中国邮政报;2004年
6 侯纬红;现实主义:你将去向哪里?[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聂伟;影视现实主义之路任重道远[N];中国艺术报;2006年
8 本报专稿 渠洋;回归北约:法国新现实主义的胜利[N];世界报;2008年
9 王宜文;意大利:一棵枝繁叶茂的“电影树”[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程西;意大利电影审慎的魅力[N];经济观察报;2007年
,本文编号:2010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1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