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美国悲剧》中的炫耀式消费
[Abstract]:Theodore Dreiser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He li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was transformed from a productive society to a consumer society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He was famous for his bluntly describing the real life of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boldly revealing the hidden problems of American society. As Dreiser's most outstanding work, American tragedy, based on a real murder in 1906, tells of a crime that was common in American society at that time: an aspiring young man killed his poor girlfriend in pursuit of another beautiful girl with money and status. Critics have analyzed the work from many angles, such as naturalism, capitalism and so on. However,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reading the text carefull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whole work is permeated with the smell of consumption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American trage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culture by using Veblen and Baudrillard's theories on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ymbolic value of commodities,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 cultur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how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the American people are impacted and chang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ise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ociety. Now China has also entered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study of American tragedy also provides us with a reference platform for us to think about many problems on the road of urban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珂;;《珍妮姑娘》中男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郑贤军;;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美国的悲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朱珩;;嘉莉妹妹“欲望心理”及“自我实现”[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汪荟;;嘉丽妹妹中的自然主义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5 毛艳红;;异化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对《嘉莉妹妹》的主题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赵蔓芳;;福克纳的自然主义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李颖;解秀琴;;从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中看工业社会中的美国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吴素贞;;读者期待视域中的《嘉莉妹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9 郭德胜;;道德的迷失与梦想的幻灭——试析嘉莉的悲剧人生及其当代生活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10 陈兰薰;;试论德莱塞长篇小说的现代性因素[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振宇;;法经济学方法论研究[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夏晓春;;设计创意是企业品牌化发展的原动力[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兼与若干学者商榷[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徐润泽;;艺术材料美感及其效果的达成——以1990年后中国实验水墨部分实践现象为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罗云锋;;大众传媒、消费主义与“非常态的常态化”——批判理论视角的文化研究[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6 翟新倩;;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成因及对策探析[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旭;曹敏;;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浅析[A];2008(舟山)中国现代渔业发展暨渔业改革开放三十年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黄少安;张卫国;;新、老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及其比较——融合、继承与发展[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6年
9 曹东勃;;通向犬儒之路:人类行为动机的现代嬗变[A];“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阳;;消费时代历史文化空间再生产的三重蜕变[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贺东;不确定性、能力与企业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祥琪;我国征地补偿机制及其完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白千文;广义制度关联性视角下的转轨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段云龙;企业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的制度结构作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翔;消费者农村超市购买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陆启瑞;上海市公园中老年人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邵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玉凤;上海房地产广告平面媒体的理想自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项磊;农区防护林产权制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梁慧;马克思休闲思想视角下我国休闲经济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04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0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