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发布时间:2019-06-28 08:55
【摘要】:作为国内日本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源氏物语》研究经历的风雨沧桑,既是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学术发展历程的经典演绎,同时又承载着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内涵。本论文既名日《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其主线自然是梳理《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史。无论是在历史时段的划分上,还是对于研究状况的概括上,都紧扣这一核心问题。本着这一原则,拟将《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历史,分成以下几章加以梳理和评述。《绪论:(源氏物语研究综述》、第一章:1980年以前的传播与接受状况、第二章:1980年~1990年的传播与接受状况、第三章:1990年~2000年的传播与接受状况、第四章:2000年以来的传播与接受状况、《结语:对研究的反省与展望》。其具体内容如下。 毫不夸张地说,日本“源学”研究规模可与中国的“红学媲美,“源学”是日本20世纪文学研究中最“走红”的一门学问,研究人才之广,发表论著之多,所造声势之大,恐怕是其他任何文学研究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然而面对这样庞大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却一直疏于关照,目前国内尚无专文从史的角度勾勒日本“源学”研究史的文章,尤其是针对20世纪以来的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梳理日本的《源氏物语》研究史,对于中国的《源氏物语》研究来说,颇具启迪和借鉴作用。因此,笔者在绪论部分主要对日本“源学”研究史做了一下勾勒和评述。当然,日本的“源学”研究历史悠久,成果浩如烟海,限于篇幅,只能作粗线条的描述,难免挂一漏万。 国内普遍认为,谢六逸是最早把《源氏物语》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但据笔者考证,1918年周作人在《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中,就已经开始介绍《源氏物语》了,这段文字虽然简练,但却比谢六逸1929年的介绍要早11年,其后,周作人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源氏物语》,60年代他还对丰子恺译本进行过校订和评价,鉴于国内学界对此疏于关照,因而第一章首先对周作人与《源氏物语》的渊源进行历时性的评述;其次通过介绍钱稻孙、丰子恺、林文月、左秀灵的汉译本的翻译出版情况,从中日传统文化差异的角度,深入剖析《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特点及原因,尤其是关于钱稻孙和左秀灵两位译者,此前学界的介绍只是只言片语,对他们的译事疏于评述,因而笔者将对钱稻孙和左秀灵这两位译者进行重点评述。 1980年~1983年,丰子恺译本分三卷陆续得以出版。由此,中国大陆开始有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译本,《源氏物语》的学术研究也从此拉开序幕。丰译本在国内学者和普通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学者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展开激烈论争,继而李芒、罗兴典等老一辈学者又引发了关于“和歌”、“物哀”的汉译之争。因而第二章将重点对这些学术论争展开评议,通过网络调查,分析普通读者对《源氏物语》的接受态度,从而阐明《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及原因。凭籍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国内学者对《源氏物语》的批判,指出“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中国传统的‘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范式,成为这一阶段《源氏物语》研究的首位学术范式。”这一时期,国内的研究呈现一元化的趋势,比较文学等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尚未广泛应用。学者们基本上采取了阶级批判的态度,对《源氏物语》持否定观点。 第三章重点探讨《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时期,中国《源氏物语》研究迅速发展,尤其是1994年陶力的《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问世,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增添了色彩。叶渭渠、姚继中、张龙妹、高文汉、严绍t棥⒏咧局摇⒄耪芸〉戎钗谎д,
本文编号:2507168
本文编号:2507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07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