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戏剧共性

发布时间:2020-11-02 09:32
   莎士比亚(1564-1616),一个文学界的泰斗级文学巨匠,他的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自十九世纪以来,被后世称作“四大悲剧”,不仅对于后来的作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给东西方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反观近二、三百年的莎士比亚文艺评论,始终还是难以否定这四大悲剧在戏剧世界的“四最”称号:《哈姆雷特》地位最为重要;《奥瑟罗》结构最为严谨,《李尔王》气魄最为宏伟;《麦克白》变换场景最为频繁。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以喜剧、历史剧为主要形式;后期则以悲喜剧(或称阴暗喜剧)以及传奇剧为尾声;而“四大悲剧”则恰好处于其创作的中心时期,特别是《哈姆雷特》(1601)正是写于其中心的写作转折点上,附加上后来的另外三大悲剧,一路过来,把莎士比亚的艺术创造力和卓越表现才能不断深入、发展、完善到极致。凡此种种都不难看出,研究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正是这样一个中国读者和观众都非常熟悉的名字,但是莎士比亚的作品直到20世纪初才被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其戏剧作品更是到了“五四”运动之后,才被完整地用白话文的形式介绍进中国。不仅如此,就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过往研究往往把目光局限于其某一部作品所体现的艺术价值,或者是把莎士比亚的杰作与其同时代或者是后来人的作品做一个纵向的比较,对于其作品本身,尤其是戏剧本身所表现的特点以及共性把握不够透彻。 因此,考虑到以上种种原因,本文的目标就将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为切入口,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戏剧共性: (1)莎士比亚所体现出的不同于前人的对于悲剧表现形式以及含义的理解; (2)美妙的开端-不断恶化的局面-最后稍纵即逝的感情升华,除去传统悲剧的展示部分和结局,莎士比亚的戏剧往往呈现出多变而又“万变不离其宗”的特定模式; (3)从主要人物以及次要人物的双线形式,分析莎士比亚笔下纷繁复杂的人物以及其所表现出的相似性; (4)从夸张、想象、隐喻、超自然元素以及象征手法出发,结合文本分析莎士比亚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些常见手法以及特点; (5)最后一部分则以莎士比亚作品所体现的正、反主题来寻求内涵上的共通点。最后一个章节,将基于前文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加以系统总结,并且就本文的一些不足之处加以指出,以期待以后的学者加以更加深入的研究。 针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本身进行分析和总结,是纵览莎作可遵循的基本道路,也是把握莎士比亚在戏剧定义、悲剧含义理解、情节、人物刻画、戏剧表现手法以及内涵范畴内的文学创作理念的绝好研究方法。通过对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戏剧共性研究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和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莎士比亚戏剧对于文化以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学位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561.073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English)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1.1 Definitions of Tragedy
    1.2 Functions of Tragedy
    1.3 The Great Age of English Tragedy
    1.4 Shakespeare’s View on Tragedy
Chapter 2 The Dramatic Similarities Exhibited in Plot
    2.1 A Beatific Beginning
    2.2 A Decaying Development
    2.3 A Candlelight-like Catharsis
Chapter 3 The Dramatic Similarities Exhibited in Characterization
    3.1 Major Characters
        3.1.1 Patriarchal Dominators
            3.1.1.1 Lineage
            3.1.1.2 Personality Defects
        3.1.2 Female Characters
        3.1.3 Loyal Followers or Friends and Malicious Fomenter
    3.2 Supporting Characters
Chapter 4 The Dramatic Similarities Exhibited in Dramatic Devices
    4.1 Hyperbole/Understatement
    4.2 Imagery
    4.3 Metaphor
    4.4 Supernatural Elements
    4.5 Symbols
Chapter 5 The Dramatic Similarities Exhibited in Themes
    5.1 Love of the Truth, Kindness and Fairness
    5.2 Deprecation of Vic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玄妙之门 文豪莎士比亚的身份之谜[J];百姓生活(下半月);2011年06期

2 杨俊峰;;莎士比亚与英语词汇(103)[J];英语知识;2011年07期

3 E伯爵;潘广维;;时间的血[J];今古传奇(奇幻版下半月版);2011年01期

4 毛乙深;;梁实秋的三个条件[J];幸福(婚姻);2011年07期

5 毛乙深;;梁实秋的三个条件[J];文苑;2011年09期

6 崔莹;;他拯救了京剧,也拯救了莎士比亚[J];世界博览;2011年17期

7 ;开心果[J];科技与企业;2003年10期

8 柏根;;让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执手畅叙”[J];文化交流;2011年07期

9 ;另一种中西合璧[J];青少年日记;2005年05期

10 ;名家论艺[J];广东艺术;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鑫;济慈追寻经典化之路与浪漫主义后世书写传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6 张岩;英雄·异化·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学;2009年

8 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申富英;民族、文化与性别[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辉;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夏小鹏;莎士比亚翻译的文体学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曾小玲;奥瑟罗的他性在原剧和帕克电影中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4 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学;2005年

5 徐剑莹;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D];安徽大学;2006年

6 张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娄立国;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的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秋玲;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D];西南大学;2008年

9 董莉;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春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6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66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3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