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司马辽太郎与日本战国题材历史小说

发布时间:2022-01-17 08:55
  在日本,历史小说拥有很大的读者群,而日本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纷争的时代,它为日本历史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悠久而宏阔的素材。井上靖、柴田炼三郎、山冈庄八、海音寺潮五郎、新田次郎等日本作家都曾以日本战国历史为题材创作历史小说,从今川义元到德川家康,从应仁之乱到丰臣氏灭亡,这些都在作家笔下再造乾坤。而日本著名历史小说作家司马辽太郎的战国题材历史小说在日本文坛独树一帜,在读者群中也引起了极大反响,透过这些现象能窥探出日本社会的文化及心理特征。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由绪论、结语与正文三章组成。第一章是“历史的艺术”——蕴含丰富的日本历史小说。其中从三点进行论述,首先,主要分析“历史小说”的定义,并与“正史”相比较,从而说明历史小说的特征;其次,分析现实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手法、心理描写手法等历史小说常用的描写手法,进一步论述“历史小说”的深层内涵;最后,通过历史小说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的分析,以四位日本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为例,引出对这一问题的三种不同态度,分别为尊重史实、脱离史实及在尊重史实的同时对主题进行自由发挥。本文的第二章从六点主要论述日本“国民作家”司马辽太郎及其战国题材的历史小说。司马...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日本"历史小说"的历史渊源
        1、历史小说的文类研究
        2、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研究
        3、日本题材历史小说研究
    二、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的相关研究
    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1章 "历史的艺术"——内涵丰富的日本历史小说
    1.1 "历史小说"与"正史"
    1.2 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
    1.3 历史小说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1.3.1 尊重史实
        1.3.2 脱离史实
        1.3.3 在尊重史实的同时对主题进行自由发挥
第2章 日本"国民作家"司马辽太郎及其战国题材历史小说
    2.1 "司马史观"在创作中的体现
        2.1.1 "看完整的人生"——俯瞰法
        2.1.2 "司马史观"具有客观性特点
        2.1.3 司马辽太郎始终坚持"英雄史观"
        2.1.4 "司马史观"具有反历史性特征
    2.2 司马辽太郎历史小说的创作手法
        2.2.1 情节安排
        2.2.2 人物的设置
        2.2.3 叙事法
    2.3 五彩浮云——《丰臣家族》
    2.4 历史的转折——《关原》
    2.5 坚强隐忍的一生——《霸王之家》
    2.6 "国民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第3章 日本战国题材历史小说在本国繁荣的根源
    3.1 日本战国题材历史小说的文学根源
    3.2 日本战国题材历史小说的文化及社会心理根源
        3.2.1 等级制度——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基本特征
        3.2.2 集团主义与耻感文化——日本社会最明显的文化特征
        3.2.3 武士道——日本"神国"文化下的独特产物
        3.2.4 务实精神——日本人的实用主义价值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发生的日本因素[J]. 闫立飞.  理论与现代化. 2009(02)
[2]“历史叙事”的形式呈现——论“新历史小说”的结构特质[J]. 张立群.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8(05)
[3]为有源头活水来——日本当代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简论[J]. 王向远.  社会科学家. 2007(06)
[4]日本历史小说巨匠海音寺潮五郎的中国题材[J]. 王向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5]谈近代日本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方法——以森鸥外、芥川龙之介、井上靖的历史小说为例[J]. 李先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4)
[6]日本的社会心理学概况[J]. 邵道生.  心理学动态. 1985(04)

博士论文
[1]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D]. 卢茂君.吉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论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D]. 曹沧晔.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94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594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9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