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子关系的视角解析《店员》中的犹太性
本文关键词:从父子关系的视角解析《店员》中的犹太性
【摘要】:犹太文学是现代美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二十世纪以后,犹太文学愈发繁荣,几乎占据了整个美国文坛。马拉默德是战后著名的美国犹太裔作家。马拉默德生活在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的时期。由于生活在贫困的布鲁克林地区,他每天接触的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这些人的痛苦遭遇使他感触颇深,这就为马拉默德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马拉默德经常把贫苦的犹太人作为小说的主角。这些人即使每天被苦难包围,他们依然没有抛弃自己的犹太性,依然坚持犹太律法要求的善行和有意义的受难。作为马拉默德犹太性最强的代表作,《店员》中也描写了一对父子,莫里斯和弗兰克。虽然莫里斯与弗兰克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莫里斯却担负起了一个犹太父亲该尽的责任。莫里斯用他的所作所为为弗兰克指明了一条向善的道路。同时莫里斯也是弗兰克学习犹太文化的第一任教师。本文从父子关系这一视角对《店员》展开了整体研究,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论证,试图从父子关系以及犹太性的关联出发,对《店员》中父子关系的犹太特征、《店员》中人物的犹太性,以及犹太性的实质和生成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阐释父子关系与犹太性的内涵以及生成途径的联系,并指出犹太性的核心—善良正是现代人需要的,同时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由导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马拉默德的生平和作品,以及《店员》的主要内容,综述了国内外对马拉默德及《店员》的研究现状,从而提出本文的研究角度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分析了父子关系的犹太特征,以及犹太性的界定。通过分析《旧约》中以及历史上的父子关系,继而总结犹太父子关系的典型特征。父子关系的犹太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父子之间的冲突与父子之爱。《旧约》中的父子冲突主要表现在父亲对于权威的维护以及儿子对权威的反抗一定会导致父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此外,父子之间的爱也是不容忽视的。父亲不仅是儿子的保护伞,同时也是儿子的指引者,是儿子了解犹太文化的引导者。第二章分析了《店员》中父子关系的犹太特征。与《旧约》以及犹太历史中特征相同,《店员》中的父子关系也表现在父子之爱和父子冲突两个方面。然而,在这部作品中父子之间的爱表现得更加强烈。莫里斯与弗兰克虽然不是亲生父子,但是莫里斯却担负起了一个父亲的责任。莫里斯的善良感动了弗兰克,使他从一个抢劫犯变成一个善良的人。莫里斯用他的所作作为给弗兰克做了一个榜样,并使获得了新生。此外,莫里斯改变了弗兰克对犹太人以及犹太文化的态度。在小说开始时,弗兰克很讨厌犹太人,随着与莫里斯接触的深入,弗兰克开始对犹太文化感兴趣,后来弗兰克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犹太人。在《店员》中父子之间的冲突则表现的相对平和。第三章分析了作品《店员》中人物的犹太性,其核心就是在苦难中依然坚持善行。作为《店员》中犹太性最强的人,在物质方面,莫里斯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犹太人。犹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后天生成的。受难和救赎就是生成犹太性的途径。苦难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莫里斯虽然一生遭受苦难,但却一直默默忍受,并坚持做善事。在这些有意义的受难中,莫里斯不仅实现了自我救赎,同时也救赎了他的“儿子”弗兰克。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救赎是通过“父子之爱”来实现的。最后总结了马拉默德生活及创作中的犹太特征,主要表现在马拉默德父亲对其的影响,马拉默德的犹太背景,以及马拉默德对犹太式幽默的使用。第四章总结了《店员》对当代人的启示。犹太性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苦难中依然坚持善行,并按照犹太律法要求的那样去生活。犹太性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本章从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理论出发,分析了《店员》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店员》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宣泄作用和净化作用两个方面。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本论文作者得出以下结论:犹太性的实质就是要求犹太人在苦难中依然坚持做善事。犹太性所弘扬的这种精神对建设和谐家庭,甚至和谐世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父子关系 犹太性 受难 救赎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8
- Chapter I On Father-Son Relationship and Jewishness18-30
- 1. Father-Son Relationship in The Bible18-24
- 2. Father-Son Relationship in Jewish Tradition24-27
- 3. On the Jewishness27-30
- Chapter II The Jewish Father-Son Relationship in The Assistant30-39
- 1. Love Between Father and Son30-34
- 2. Conflicts Between Father and Son34-39
- Chapter III The Jewishness in the Father-Son Relationship of The Assistantand in Malamud39-60
- 1. The Essence of the Jewishness: Goodness39-43
- 2. The Way of Generating Jewishness: Sufferings and Redemption43-50
- 3. The Salvation and Father-Son Relationship50-52
- 4. The Jewishness in Malamud52-60
- Chapter IV The Heritage of The Assistant60-65
- 1.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Jewishness60
- 2. The Function of Purification of The Assistant60-65
- Conclusion65-67
- Bibliography67-69
- Acknowledgements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70-7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焕莉;;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圣经原型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訾英;;《圣经》文体风格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宋泽楠;;“他者视野”下的《圣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4 张湛;;浅析《红字》的圣经关联[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张福萍;;被“误读”的经典——论电影文本的双层叙述策略[J];电影文学;2008年10期
6 林佩璇;;《圣经·创世记》:权威话语的建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刘丛如;吴向军;;《圣经》英译与《钦定圣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马月兰;;“经典诠释与文学/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高校社科动态;2012年04期
9 南宫梅芳;;《圣经·创世记》中的女性之道[J];外国语言文学;2012年03期
10 邱瑜毅;;论荒诞派戏剧《终局》的圣经原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邱文平;犹太人早期上帝观念的历史演变[D];复旦大学;2006年
2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辉辉;从艾特玛托夫到佩列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应吉;《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及其移位[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叶维芳;严歌苓小说的神话原型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沈玲;《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宗教意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锋;生存还是死亡[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严宁;菲利普·罗斯的新现实主义视域[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李佳玲;纪德作品中的《圣经》原型[D];湘潭大学;2008年
7 范艳宏;《愤怒的葡萄》中的原型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宁新春;论雨果笔下的宗教世界[D];湘潭大学;2009年
9 郑丽;寻觅与失落:普拉东诺夫创作中的美国主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10 高秀石;《钟》情节结构的神话原型模式探析[D];东北大学 ;2009年
,本文编号:945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4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