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伊蚊蛹期X射线辐照不育技术的初步实验研究
【部分图文】:
集发育时间为12~36h的雄蛹(或雌蛹)30~50只,按照不同剂量(0、40和60Gy)进行辐射。羽化后,成蚊饲以10%的葡萄糖水溶液。羽化后48h作为第1天,记录成蚊每天的死亡数直到全部死亡,每组实验重复3次。1.6蛹期辐射对雄蚊交配竞争力的影响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收集发育时间为12~36h的雄蛹,40Gy的剂量辐射并经72h羽化。分别取0、30、90、注:A.解剖镜下的雌蛹(左)和雄蛹(右),箭头指示处为尾器;B.解剖镜下的雌蚊(左)和雄蚊(右)图1白纹伊蚊雌蛹和雄蛹的分离Figure1SeparationofmaleandfemaleAedesalbopictuspupae··423
tuseggs不育雄蚊∶可育雄蚊0∶11∶13∶15∶17∶11∶0重复数(次)355553总产卵数(枚)192121412055171219041685平均蚊卵孵化率(%)89.3±1.2a56.6±2.1b36.4±2.2c29.0±1.7cd21.1±1.2d2.3±0.7e注:同一列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使用ANOVA和Tukeyhoc-posttest分析后,a与b、b与c、a与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字母相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A.不同释放比例所诱导的平均不育率;B.不同释放比例下平均雄蚊竞争交配指数图3辐射对白纹伊蚊雄蚊竞争交配力的影响Figure3InfluenceofirradiationonmalematingcompetitivenessofAedesalbopictus3讨论3.1蛹期辐射蚊蛹的羽化率在蛹期辐射对蚊蛹羽化率的影响,不超过60Gy的X射线辐射剂量和蛹龄均不是关键性影响因素。实验统计数据显示,辐射蚊蛹不论雌雄,均能够正常羽化,这一点恰好有利于辐射不育蚊的培育。3.2意外释放雌蚊的影响昆虫不育技术的雌雄分离系统在大量释放不育雄蚊的过程中难免会混入少量的雌蚊。而实验结果表明,辐射蛹羽化的雌蚊产卵量和孵化率均会显著降低,X射线剂量在≥40Gy时,辐射蛹培育出的雌蚊几乎不产卵,这能够消除意外释放雌蚊带来的不利影响。3.3蛹期辐射诱导的不育强度辐射蛹羽化的雄蚊与正常雌蚊交配后,不会影响正常雌蚊的产卵量,但正常雌蚊的卵孵化率会随着辐射剂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当X射线剂量在≥40Gy时,正常雌蚊的卵平均孵化率<1.3%,由此得到的X射线辐射诱导不育强度在97.0%左右,略低于之前报道的白纹伊蚊雄蛹在接受40Gy的辐?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年8月第30卷第4期ChinJVectorBiol&Control,August2019,Vol.30,No.4注:A.为雄蚊寿命曲线;B.为雌蚊寿命曲线图2白纹伊蚊蛹期辐射后成蚊的Kaplan-Meier存活曲线Figure2TheKaplan-MeiersurvivalcurveofadultAedesalbopictusmosquitoesafterpupaeirradiation随着释放比例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0)=242.600,P<0.05)。即平均诱导不育率随释放比例增加而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64.900,P<0.05),见图3A。表明释放比例越高,蚊虫压制效果越好。在释放比例为7∶1时,不育雄蚊诱导的不育率为74.1%。辐射雄蚊的释放比例并不影响雄性竞争交配指数(F(3,16)=1.274,P=0.317),见图3B。但蛹期辐射会降低雄蚊的竞争交配能力,不育雄蚊的平均交配竞争指数为(0.5±0.0),即1.8~1.9只不育雄蚊才能与1只野生雄蚊具有相当的竞争交配力。表2不同释放比例对白纹伊蚊蚊卵孵化率的影响情况Table2InfluenceofdifferentreleaseratiosonhatchingrateofAedesalbopictuseggs不育雄蚊∶可育雄蚊0∶11∶13∶15∶17∶11∶0重复数(次)355553总产卵数(枚)192121412055171219041685平均蚊卵孵化率(%)89.3±1.2a56.6±2.1b36.4±2.2c29.0±1.7cd21.1±1.2d2.3±0.7e注:同一列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使用ANOVA和Tukeyhoc-posttest分析后,a与b、b与c、a与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字母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龙健灵;林斌;张萍;薛家权;马益生;陈锋;李方静;;广东省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年11期
2 杨舒然;刘起勇;;白纹伊蚊的全球分布及扩散趋势[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亚萍;陈选静;程金芝;袁梦娇;吴家红;商正玲;;白纹伊蚊(广州株)唾液Aalb_56 ku基因克隆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7年02期
2 吴钶;田丽丽;马建新;葛申;;北京市5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7年01期
3 徐荣;王桂安;马晓;赵彤言;;2011~2015年宁波地区白纹伊蚊孳生调查分析[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6年02期
4 朱自伟;徐翠平;冯时;宝福凯;柳爱华;;中国基孔肯雅热监测与防控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5年23期
5 刘敏;何建国;扶巧梅;张俊天;徐颖;彭映辉;;两种圆柏属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熏蒸活性[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年04期
6 吴海霞;刘起勇;刘小波;鲁亮;郭玉红;岳玉娟;;2006—2013年中国19省白纹伊蚊监测数据分析[J];疾病监测;2015年04期
7 李菊林;朱国鼎;周华云;唐建霞;曹俊;;不同温度下白纹伊蚊发育情况的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5年01期
8 黄晓;李超;李军;贺莉萍;严波;龚小芳;刘燕芳;李昌廉;吴红卫;曾晓军;;褐尾库蚊捕食白纹伊蚊的初步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年01期
9 黄晓丹;程鹏;赵久旭;代玉华;刘宏美;公茂庆;寇景轩;;温度对白纹伊蚊氯氰菊酯品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4年06期
10 何隆华;周明浩;褚宏亮;杨维芳;张细燕;;遥感技术在蚊媒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墩宏;韩雪玲;胡淑芳;;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医学动物防制;2014年04期
2 王伟;;189例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36期
3 孟朝晖;;预防接种中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01期
4 杨国胜;李志远;于志新;杨杰;付秀丽;王伟中;;对病区管理质量进行考核评价的初步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01期
5 乔梦凯;石利民;王燕;王璇;雍玮;;南京市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01期
6 施耀勇;张军民;;西北地区白纹伊蚊地理分布初步调查[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2年05期
7 龚震宇;杨小平;;登革热和严重登革热简报[J];疾病监测;2012年07期
8 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钟豪杰;杨芬;;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9期
9 李国太;付鸿;郭玉红;申明星;任小明;李海林;丁小全;;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白纹伊蚊地理分布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年03期
10 孙养信;佘建军;孙亮;阮春来;;陕西省白纹伊蚊分布边界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京生,姬淑红;白纹伊蚊规格化的养殖方法[J];昆虫知识;1988年01期
2 周朝益;耿际泉;麦家和;郑元若;;云南白纹伊蚊细胞株对登革热、基孔肯亚病毒敏感性及增殖规律的观察[J];病毒学杂志;1988年01期
3 张海林,自登云,米竹青,施华芳,龚正达;云南白纹伊蚊登革热Ⅲ型病毒的分离和鉴定[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9年02期
4 何烈,赵勇,胡启;重庆市中区白纹伊蚊的分布及孳生习性调查[J];四川动物;1989年02期
5 范亚丽;李永军;吴瑜;郑小英;;3株白纹伊蚊生物学特性及对寨卡病毒易感性的比较[J];热带医学杂志;2019年03期
6 崔可伦;广州地区白纹伊蚊的自育性[J];昆虫学报;1982年03期
7 陆华;候佩强;赵爱华;樊爱平;马德珍;赵勇;;泰安市白纹伊蚊监测分析[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9年01期
8 王乾章;福州地区白纹伊蚊一年生态观察研究[J];昆虫学报;1962年04期
9 Usavadee Thavara;郑剑宁;杨定波;裘炯良;;引诱物和产卵载体对白纹伊蚊产卵效果评价[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年05期
10 钟积成;杨闳智;刘坚基;张健波;朱礼平;王婧颖;佘玲玲;秦飞;王德全;;2017年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监测[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孟昆;白纹伊蚊Strica同源基因的鉴定以及功能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2 刘宏美;白纹伊蚊嗅觉受体的克隆、鉴定和功能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3 张恒端;南京市白纹伊蚊种群遗传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爱娟;登革1型病毒和登革2型病毒在C6/36细胞及白纹伊蚊体内共感染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2 吕清巧;白纹伊蚊ADGF-B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初探[D];贵州医科大学;2017年
3 段恒璐;白纹伊蚊成蚊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生存繁殖能力变化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
4 刘倩颖;江苏省不同口岸白纹伊蚊遗传特征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舒然;中国白纹伊蚊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6 喻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对温度、光周期耐受范围的比较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7 黄朝晖;三种蚊虫COⅡ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8 滕萍英;白纹伊蚊滞育诱导与判定体系优化及其野生种群滞育生态背景初步调研[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9 黄恩炯;白纹伊蚊及其天敌褐尾库蚊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10 付宇姣;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2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52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