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应用多重PCR方法对东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分布的研究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0-10-23 06:43
   前言 杜氏/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种人类常见的致死性神经一肌肉系统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二者是dystrophin基因等位基因异质性疾病,发病率分别为活产男婴的1/3500和1/30000。其中DMD是肌营养不良症中最严重和最常见的类型,发病早(约3岁左右),进展快;Gowers征阳性,下肢病变早于上肢,对称性发展;腓肠肌、股四头肌、三角肌呈假性肥大,伴有关节挛缩、脊柱畸形;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明显升高;肌活检显示营养不良性肌病型,预后极差,患者多于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或呼吸道感染而死亡。BMD为DMD的等位良性型,发病较晚(5~20岁),病情相对较轻,进展缓慢,预后也较差,患者多于40岁左右死于呼吸衰竭或呼吸道感染。 Dystrophin基因定位于Xp21.1~21.3,全长约为2400kb,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大的基因,占整个X染色体长度的1%及整个基因组长度的0.1%,其中78个内含子为该基因的大部分序列,其79个外显子编码序列总长度仅为14kb。Dystrophin基因突变以缺失最为常见,约占55~65%,重复约占5~10%,1/3左右为新生突变。据文献报道98%的缺失断裂点发生在内含子区域,缺失断裂点的分布是非随机的,内含子序列在不同地域及民族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近年来,Chambedain等及Beggs等在两个缺失热点区共设计了18对引物,建立了检测本病基因缺失的多重PCR体系,使DMD/BMD的基因诊断方法更简便准确,其优越性已大大超过Southern印迹分析。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分布特点随地域及民族的差异而有不同特点。我们应用12对外引物的多重PCR法对我国东北地区120例DMD/BMD患者进行缺失筛查,了解缺失型 患者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断裂点分布,同时排除内含子长度的 影响因素后分析中央缺失热区各内含子的不稳定性及对各引物进 行优化组合,并且为29例DMD/BMD高危孕妇开展了遗传咨询和 产前基因诊断工作。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临床诊断为DMD/BMD的来自东北地区共120例男性患者, 其中BMD 18例均为散发,在102例DMD患者中22例有家族史。 30例对照者均为正常人。每名受检者采外周静脉血 1-SInl;29 名DMD/BMD先证者的母亲(其中5名有家族史)再次妊娠时要 求作产前基因诊断,于孕早期k5-60天)抽取胎儿绒毛或孕中期 门一20周)抽取革水。 提取外周静脉血DNA,用多重PCR法检测患者缺失分布;对 查出缺失的患者用PCR检测断裂点分布。从胎儿绒毛或羊水中 提取胎儿DNA后,先用PCR扩增判断胎儿性别,再行多重PCR扩 增检测男性胎儿是否缺失。若胎儿为女性或男性胎儿未查出有外 显子缺失,则行STR单体型连锁分析(详见另文人 实验结果 120例患者中检出至少有二个外显子缺失者为59例门例有 家族史人检出率为49.2%,其中40例K7.8%)分布于外显子 45-53,13例(22%)分布于外显子8-19,5例(8.5%)在这两个 热区内均有外显子缺失,仅有 1例一.7%)检出外显子 34和 43缺 失。59例缺失型患者中,断裂点位于内含子44-52内占66.4% ,以内含子 50为最多(占 14.8%),内含子 44j 次之(分别为 11.7%在.6%人大多数K4.7%)的断裂点位于内含子 o-52 内。两对外显子引物的优化组合为48和8,总检出率为30.8%, 占12对引物检出率的62.6%。29例高危胎儿中男性16例K例 ·2· 有家族史人其中9例被检出为缺失型O例有家族史厂缺失位点 与先证者相同。 结 论 首次对东北地区120例DMD瓜MD患者用12对引物进行多 重PCR方法缺失筛查,缺失检出率为49.2%,缺失主要分布于两 个热区内:外显子8-19p2呢)及外显子45-53K7.8阮X并且 外显子8附近区域可能是东北地区 dystrophin基因缺失断裂的高 发区。 东北地区人群dystroPhin基因内含子44J2高度不稳定,其 中内含子44的稳定性要高于中央缺失热区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内含子50的不稳定性存在地区及种族差异。 本研究所统计的外显子引物优化组合为检测患者或进行产前 基因诊断时提供了捷径,我们应用多重PCR方法对DMD/BMD高 危男性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尤其是对散发家系是可行的并且 有其优越性。
【学位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R394
【部分图文】:

多重PCR,外显子,电泳条,引物


为第2组外显子51、12、50、53引物多重PCR电泳条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瑞生;王丽;张勤;李丽;张蕾;薛云红;王凯娟;;多重PCR技术及其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8期

2 苏中静;刘戈飞;宋旭红;陈海滨;常晓兰;黄东阳;;DHRS4基因簇缺失型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的克隆和鉴定[J];解剖学研究;2011年02期

3 严康峰;邓诗桢;谢敬文;蓝文莉;朱自严;叶路夷;李勤;;多重PCR技术筛选Co~a、Lu~b、Yt~a、Kp~b阴性稀有血型方法的建立[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9期

4 丁娟娟;陈卓昌;;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的检测[J];临床医学;2011年10期

5 严冰;陈婷;赵晶;;多重PCR/反向线点杂交(RLB)检测细菌性脑膜炎病原体的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年04期

6 顾华爱;;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多重PCR检测模板的建立[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8期

7 王亚宾;陈丽颖;胡慧;段志刚;崔保安;;猪源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多重PCR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J];中国兽医学报;2011年08期

8 丁俊彩;苏海浩;胡兢晶;郭媛媛;谢斌华;王波;;多重PCR方法鉴定人巨细胞病毒临床病毒分离株[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3期

9 欧志英;李丽霞;刘丽;夏慧敏;龚四堂;王凤华;尹应先;;高分辨荧光熔解曲线法检测脊肌萎缩综合症SMNt基因7号外显子缺失[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年05期

10 鲁强;张志磊;邹存华;付婷婷;马德花;赵淑萍;;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ATM基因表达缺失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儒刚;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PCR快速检测体系建立及定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2 马琳;白色念珠菌胞外磷脂酶B在角膜真菌感染中的毒力作用[D];青岛大学;2006年

3 王海荣;山东省畜禽魏氏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4 曹胜波;猪圆环病毒感染性分子克隆构建及siRNA对rep基因表达抑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龙;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5缺失减毒株的构建[D];浙江大学;2006年

6 刘洪庆;山东省农村已婚育龄妇女RTI干预与病原体筛查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邓笑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与整合子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8 金大智;重要病原菌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9 许嘉;利用生物芯片技术检测转基因农作物[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郭巍;山羊痘病毒基因缺失转移载体及基因缺失突变毒株的构建[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阳;应用多重PCR方法对东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分布的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2 于学东;鼠疫耶尔森氏菌多重PCR-微孔板杂交-EIA检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3 王慧;鸡奇异变形杆菌致病性相关毒素检测及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佘花娣;基于SSR标记的玉米品种DNA指纹图谱的构建[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5 林密;羊支原体性肺炎多重PCR病原快速诊断技术与敏感性药物筛选试验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6 庞倩;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Hps和APP方法的建立[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7 杨文杰;HBV DNA和HCV RNA的全血联合快速检测[D];郑州大学;2003年

8 王利国;牛新孢子虫与牛瑟氏泰勒虫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延边大学;2007年

9 孟凡玲;利用多重PCR进行丝羽乌骨鸡产蛋量与微卫星标记的相关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10 聂小想;猪链球菌主要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检测及其核糖体基因多态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2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52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8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