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罗格列酮联合替米沙坦对帕金森病MPTP模型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发布时间:2017-04-11 14:11

  本文关键词:罗格列酮联合替米沙坦对帕金森病MPTP模型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研究罗格列酮与替米沙坦单独或联合用药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所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离子钙接头分子-1抗体(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1,iba-1)、p47-phox、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罗格列酮联合替米沙坦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6N小鼠7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分别为模型组、替米沙坦组、罗格列酮组、联合用药组和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MPTP(25mg/kg,生理盐水溶解)1次,连续7d;替米沙坦组:每天在MPTP注射前4h给予小鼠替米沙坦灌胃预处理(40mg/kg)1次,连续7d;罗格列酮组:每天在MPTP注射前4h给予小鼠替米沙坦灌胃预处理(4mg/kg)1次,连续7d;联合用药组:每天在MPTP注射前4h给予小鼠一半计量的药物即替米沙坦(20 mg/kg)和罗格列酮(2 mg/kg)灌胃预处理1次,连续7d;对照组:腹腔注射与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7d。各组小鼠在最后一次注射后12h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小鼠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量,黑质区p47-phox、i N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变化,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中脑黑质区TH、iba-1、p47-phox、i NOS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发观察iba-1、p47-phox、i NOS与TH的共定位情况。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法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和免疫蛋白印迹条带进行光密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表现出典型PD症状。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显著大量丢失,蛋白水平亦下降。黑质区iba-1、p47-phox、i NOS阳性细胞显著增加,蛋白水平亦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小鼠PD症状减轻,TH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约35%,蛋白水平下降有所减轻。黑质区iba-1、p47-phox、i NOS阳性细胞有所减少,蛋白水平有所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替米沙坦组小鼠PD症状减轻,TH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约35%,蛋白水平下降有所减轻。黑质区iba-1、p47-phox、i NOS阳性细胞有所减少,蛋白水平有所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小鼠PD症状减轻明显,TH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仅下降约20%,蛋白水平下降明显减轻。黑质区iba-1、p47-phox、i NOS阳性细胞明显减少,蛋白水平有显著的下降。结论罗格列酮联合替米沙坦通过抑制PD小鼠模型中脑黑质iba-1、i NOS和p47的表达,对DA能神经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且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关键词】:帕金森病 小胶质细胞 NADPH氧化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罗格列酮 替米沙坦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2.5;R-3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第1章 实验研究12-42
  • 1.1 材料与方法12-21
  • 1.1.1 实验材料12-16
  • 1.1.2 实验方法16-21
  • 1.2 结果21-33
  • 1.2.1 行为学观察结果21-22
  • 1.2.2 中脑黑质区组织病理学结果22
  • 1.2.3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果22-27
  • 1.2.4 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结果27-28
  • 1.2.5 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28-33
  • 1.3 讨论33-37
  • 1.3.1 动物模型评价33
  • 1.3.2 小胶质细胞活化可能参与黑质DA能神经元的丢失过程33-34
  • 1.3.3 模型动物黑质内存在NADPH氧化酶、iNOS的异常表达34-35
  • 1.3.4 多巴胺能神经元自身也表达NADPH氧化酶和iNOS35
  • 1.3.5 PPARγ 激动剂罗格列酮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多巴胺神经元35-36
  • 1.3.6 非噻唑烷二酮类PPAR-?激动剂替米沙坦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多巴胺神经元36-37
  • 1.3.7 罗格列酮与替米沙坦联合用药治疗PD的可行性37
  • 1.4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2
  • 第2章 综述 PPAR-γ 激动剂与AT1R拮抗剂在PD中的作用42-51
  • 2.1 PPAR?激动剂与帕金森病42-45
  • 2.1.1 PPAR? 是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产生的主要调节42-43
  • 2.1.2 小胶质细胞与帕金森43
  • 2.1.2 PPAR-?激动剂对PD具有神经保护作用43-45
  • 2.2 AT1R拮抗剂与帕金森病45-46
  • 参考文献46-51
  • 结论51-52
  • 致谢52-53
  • 导师简介53-54
  • 作者简介54-55
  • 学位论文数据集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松;罗佐杰;秦映芬;寻英;梁杏欢;冼晶;周嘉;;厄贝沙坦对2型糖尿病SD大鼠胰岛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2 刘越;王立宽;孙德佳;王勃;李锦;;替米沙坦改善小胶质细胞炎症与其促进激活表型转化有关[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4年03期

3 赵典;唐伟;王威;;空气污染致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细胞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年04期

4 杨蓉;王亚玲;金鑫;常亮;郭炳彦;李拥军;;替米沙坦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脂联素及BNP表达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4年07期

5 吕雅萍;张军;张爱华;张杰;王英海;段克东;;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5年11期

6 陈福生;罗莘;蒲晓群;;缬沙坦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10期

7 任怡;叶民;;胶质细胞与帕金森病免疫/炎症机制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年01期

8 焦方阳;吴平;左传涛;;小胶质细胞显像原理及其在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年06期

9 杜望春;陆惠平;杨涛;;骨化三醇对脂多糖诱导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5年05期

10 赵春松;邹海强;闫晓明;关云谦;陈凌;王佳茵;张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的抑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慧芬;自噬在系统性炎症所致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薛雪;AQP4基因缺失对中脑TGF-β产生的影响及其与帕金森疾病的相关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3 泰文娇;番荔枝酰胺衍生物FLZ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黎黎;替米沙坦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δ改善小鼠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赵紫琴;替米沙坦对OLETF大鼠皮下和内脏脂肪组织前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部位差异性[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6 王平;抗高血压药物坎地沙坦酯和替米沙坦的合成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胡晓磊;腹主动脉瘤小鼠模型的病理形态学比较及抗血管紧张素治疗在其发病过程中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王玲;α-synuclein诱导的神经炎症在帕金森病发生中的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9 吴惠梅;胚胎神经干细胞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促进小鼠脑片神经元的存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苗晶;CX3CR1在缺血性白质损伤中的意义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楠;G蛋白调节子Rgs5在炎症调控中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2 李琳;MPTP对不同年龄快速老化小鼠黑质纹状体系统COX-2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3 吴小茜;中风后脑实质内小胶质细胞增生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张星星;孕期炎症刺激对子代大鼠脂肪发育及脂肪局部RAS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Deepak Sharma;氯沙坦和辛伐他汀的联合治疗对兔动脉粥样硬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6 肖振勇;人胎盘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抗炎特性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韩s

本文编号:299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99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