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沙门菌非编码RNA AsrH验证与表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伤寒沙门菌非编码RNA AsrH验证与表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近来,本研究组通过对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S.Typhi)转录组的分析,新发现了很多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其中有一可能为rpo H基因对侧编码的nc RNA,称为Asr H,本论文拟进行Asr H表达鉴定和分子特性分析,观察其在S.Typhi中的作用。方法:1.Asr H的鉴定:通过Northern Blot证实Asr H在S.Typhi中的存在性,并通过Northern Blot和q RT-PCR观察其生长时相的表达特性。2.Asr H的分子全长鉴定:通过5′RACE、Tiling PCR来找出Asr H的转录起始点、可能的转录终止点,测出Asr H分子的大概全长。3.基因缺陷变异株的制备:通过自杀质粒p GMB151介导构建S.Typhi asr H基因启动子缺陷变异株。4.asr H变异株的半定量验证:用RT-PCR分析S.Typhi野生株(简称“WT”)和asr H变异株中asr H和rpo H的表达情况。5.生长曲线测定:描制生长曲线,观察WT、asr H基因启动子缺陷株在四种不同环境下(等渗、高渗应激、氧应激、酸应激)时的生存情况。6.动力试验:半固体动力培养板(0.3%)上培养细菌,观察比较asr H启动子缺陷变异株、WT的动力情况。7.生物膜形成试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观察asr H启动子缺陷变异株、WT的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1.Northern blot与q RT-PCR表明Asr H在S.Typhi中确实存在,而且在生长对数晚期(OD600=1.2)的时候表达量最高。2.经过5′RACE和Tiling PCR分析,推断Asr H分子全长在846bp-1007bp之间,转录起始点位于rpo H基因终止码下游119bp,转录方向相反,能覆盖大部分的rpo H基因编码区,中间没有完整的ORF结构,因此Asr H为一长非编码RNA。3.自杀质粒p GMB151介导敲制asr H基因启动子区域缺失120bp的变异株。4.在asr H缺陷株中asr H基因不表达,rpo H基因正常表达。在WT中asr H和rpo H基因两者都表达。5.生长曲线显示,在一定时间内,与WT相比,酸、高渗应激下asr H缺陷株的生存能力显著降低,而在氧应激下则相反。6.动力试验显示,与WT相比,asr H启动子缺陷株的动力几乎完全丧失。7.生物膜显示,asr H启动子缺陷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WT。结论:证实了nc RNA Asr H在S.Typhi中的存在表达,Asr H分子大概全长在846bp-1007bp之间。Asr H能影响S.Typhi在应激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且对细菌的动力至关重要,而对与生物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 AsrH 生物膜 动力 生长曲线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78.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英文缩略语12-13
- 1 绪论13-17
- 1.1 伤寒沙门菌简介13-14
- 1.2 细菌中的非编码RNA14-15
- 1.3 S. Typhi中的非编码RNA的研究15-16
- 1.4 本课题研究由来16-17
- 2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实验路线17-20
- 2.1 研究目的17
- 2.2 研究内容17
- 2.3 实验方案设计及路线17-20
- 2.3.1 S. Typhi中ncRNA AsrH验证及结构初步分析17-18
- 2.3.2 S. Typhi中ncRNA AsrH表达特性分析18
- 2.3.3 S. Typhi中ncRNA AsrH作用初步研究18-20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20-43
- 3.1 实验材料20-22
- 3.1.1 菌株和质粒20
- 3.1.2 主要试剂20
- 3.1.3 主要溶液20-22
- 3.1.4 主要仪器22
- 3.2 实验方法22-43
- 3.2.1 S. Typhi培养22-23
- 3.2.2 细菌总RNA的提取23
- 3.2.3 Northern blot分析S. Typhi中ncRNA Asr H的表达23-25
- 3.2.4 qRT-PCR分析S. Typhi中ncRNA AsrH的表达25-26
- 3.2.5 S. Typhi中ncRNA AsrH的分子全长鉴定26-34
- 3.2.6 S. Typhi中asrH基因启动子缺陷变异株的敲建及半定量验证34-41
- 3.2.7 非编码RNA Asr H对伤寒沙门菌表型的影响41-43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43-60
- 4.1 实验结果43-55
- 4.1.1 伤寒沙门菌非编码RNA AsrH的Northern Blot和qRT-PCR验证结果43-45
- 4.1.2 S .Typhi非编码RNA AsrH的分子全长鉴定45-47
- 4.1.3 S. Typhi asrH基因启动子缺陷变异株的制备敲建47-53
- 4.1.4 非编码RNA Asr H对伤寒沙门菌表型的影响53-55
- 4.2 讨论55-60
- 5 主要结论及展望60-61
- 5.1 主要结论60
- 5.2 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7
- 致谢67-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荣标,钱绩虎,刘玲;伤寒沙门菌生化特性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马越,陈鸿波;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感染[J];中国药事;2002年03期
3 王长奇,单鲁琴,陈燕萍,朱金萍,耿娜;伤寒沙门菌L型感染10例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3年06期
4 金春光,徐景野,章丹阳;伤寒沙门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10期
5 刘丹红;薄志坚;洪梅;万强;王敏;吕作芝;;大连市伤寒沙门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1期
6 陈春霞;赵英伟;崔志刚;刁保卫;阚飙;;中国六省伤寒沙门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及数据库的建立[J];疾病监测;2009年08期
7 邵荣标;;1株类伤寒沙门菌的分离鉴定[J];江苏预防医学;2011年02期
8 沈隽卿;曹钟艺;;在1例患者血液中检出典型伤寒沙门菌的报告[J];职业与健康;2011年10期
9 周翌婧;吴高林;郑东宇;甄世祺;;江苏省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疾病负担[J];江苏预防医学;2012年06期
10 韦亦成;占利;叶菊莲;;多重PCR法鉴定伤寒沙门菌的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曾明;;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基因组及毒力基因[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2 刘婷婷;马丽娜;李凤云;;短链脂肪酸作用下伤寒沙门菌对巨噬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柯碧霞;邓小玲;柯昌文;谭海玲;李柏生;刘美真;陈经雕;;广东省109株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及PFGE分析[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4 王长奇;陈燕萍;叶柳;朱金萍;程利;陈昱利;;L型伤寒沙门菌兔感染实验[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第九次优秀论文评选[C];2006年
5 李国涛;鲁猛厚;;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伤寒沙门菌的防突变浓度测定[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章晓联;;伤寒沙门菌分子致病及感染免疫机制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林一曼;李迎慧;扈庆华;邱亚群;石晓路;;2004-2011年42株伤寒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夏秋风;张海方;生秀梅;黄新祥;;伤寒沙门菌mig-14基因作为调节因子的功能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段友红;李凤云;;氧化应激下伤寒沙门菌对THP-1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杜鸿;邹昕;生秀梅;张海方;黄新祥;;RpoE与伤寒沙门菌高渗应激下的基因表达调节[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acrAB主动外排系统致伤寒沙门菌耐药[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刘树林 整理 衣晓峰 乔蕤琳 包红霞;细菌何时要变异 “遗传开关”说了算[N];健康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力;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全菌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2 胡勇;伤寒沙门菌体内诱导表达基因的筛选鉴定[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3 杜鸿;RpoE在伤寒沙门菌克服环境高渗应激中的基因表达调节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4 韦莉;伤寒沙门菌质粒对DC成熟及其自噬过程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5 龚明玉;伤寒沙门菌malS-5'UTR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6 Isaac Dadzie;[D];江苏大学;2013年
7 何培彦;伤寒沙门菌质粒pR_(ST98)和毒力基因spv对巨噬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及t460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2 程w
本文编号:343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34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