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病理论文 >

淋病奈瑟菌NG-MAST基因分型方法的流行病学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15 15:06

  本文关键词:淋病奈瑟菌NG-MAST基因分型方法的流行病学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淋病奈瑟球菌 NG-MAST 流行病学


【摘要】:目的调查福建省三明市及泉州市淋病奈瑟菌基因型的分布状况,以获得更多的淋球菌的性传播网络信息。方法收集2010-2012年三明、泉州淋病初诊者的共185株淋病奈瑟菌以及这些菌株的流行病学资料,用淋球菌多抗原序列分型法(NG-MAST)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85株样本中有112个不同的ST型,其中51个为新型别,占45.54%,39个ST型包含2~8株淋球菌。12对性伴侣间ST型一致并且与流行病学资料调查显示的性接触史相符。对185株菌株进行系统树分析表明临床株可分为两大群,尚未呈现明显的地区聚集性,其中ST1766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均已发现,反映了淋病的全球传播趋势。结论 NGMAST分型法对传染源的追踪提供了一种补充方法,有可能在性伴背景资料不全的情况下构建淋球菌的传播网络。
【作者单位】: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淋病奈瑟球菌 NG-MAST 流行病学
【基金】: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2013-ZQN-JC-10)
【分类号】:R378.1;R181.3
【正文快照】: 淋球菌的分型在淋病疫苗的研究、制定流行病学控制措施和淋病的治疗中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分型方法包括营养分型、血清学分型和营养/血清学双重分型等,这些方法简便易行,但分辨能力有限[1]。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的分辨率强,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为Opa分型法(Opa-typing)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静,毛旭虎,张卫军,鲁东水,罗萍,王宁;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与粘膜佐剂的融合表达[J];中华男科学;2004年04期

2 王巍,马叶春,刘英伟;135株淋病奈瑟菌药物敏感性监测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08期

3 夏威为;刘超;陈建国;;淋病奈瑟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4 李桢;叶峰山;李连青;陈育英;陈莎丽;;几种淋病奈瑟菌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0年02期

5 倪雪峰;;耐药淋病奈瑟菌的出现与传播[J];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年03期

6 张怡;吴颖;孙爱华;;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与喹诺酮耐药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分析[J];海峡药学;2011年10期

7 董海新;介绍一种简易淋病奈瑟菌培养法[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6年02期

8 刘俊发,季忠良;一例淋病奈瑟菌引起的阑尾炎[J];江西医学检验;1998年04期

9 翟洪顺;游剂胜;张晓波;;淋病奈瑟菌检测方法评价及其L型培养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0 徐德兴,王露霞,熊剑辉,陈惠玲,叶惠芬,张惠莲,吕苏成;广州地区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监测[J];广东医学;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群英;;118株淋病奈瑟菌的检测及药敏结果分析[A];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糜祖煌;黄瑞萍;郑亚芬;;淋病奈瑟菌5种抗生素耐药遗传学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国明;陈群;陈军剑;樊翌明;;淋病奈瑟菌耐药基因型与多重耐药关系的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王劲松;季明春;李国才;潘兴元;朱立天;;人CD46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验证[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5 王劲松;蒋桂花;潘兴元;朱立天;李国才;季明春;;人CD46 cDNA的克隆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6 许少涵;兰小鹏;;体外SELEX法筛选淋病奈瑟菌适体[A];华东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王劲松;季明春;李国才;潘兴元;朱立天;;hCD46基因启动子指导hCEACAM1 cDNA在CHO细胞的表达[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8 王劲松;季明春;李国才;潘兴元;朱立天;;自身启动子指导人CD46 cDNA在CHO细胞的表达[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小华;我国淋病奈瑟菌头孢曲松耐药趋势及运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其部分耐药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陈强;淋病奈瑟菌opa基因分型研究及其流行病学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立红;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临床标本中淋病奈瑟菌[D];青岛大学;2002年

2 朱立天;淋病奈瑟菌表面蛋白A和孔蛋白B免疫保护性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3 侯临平;临汾地区淋病奈瑟菌临床分离株对环丙沙星耐药基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4 贺超;淋病奈瑟菌主要外膜蛋白PⅠ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免疫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小红;淋病奈瑟菌粘附因子受体hCEACAM1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扬州大学;2009年

6 路荣忠;淄博地区淋病奈瑟菌临床分离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及parC基因突变的检测[D];青岛大学;2005年

7 岑建萍;淋病奈瑟菌PI蛋白基因的构建、表达及其粘附抑制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刘卫兵;威海地区淋病奈瑟菌药物敏感性及质粒谱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9 戴翔;淋病奈瑟菌PIB抗原表位合成肽的研究及PIII蛋白载体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玖明;淋病奈瑟菌PorB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及其抗原性的初步研究[D];大理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544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544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