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抗体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HIV抗体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艾滋病病毒抗体不确定 蛋白印迹试验 非特异反应 p抗原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 型艾滋病病毒分离培养 CD+T淋巴细胞检测
【摘要】: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仍呈增长趋势,尽早、准确、可靠的诊断是防止其快速流行和得到有效治疗的重要因素。目前最常用的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确认试验方法是蛋白印迹试验(WB)。由于受到检测技术以及标本等因素的影响,确认实验中会有约7.9%的样品结果为不确定。随着检测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样本来源更加复杂,HIV抗体不确定结果会越来越多。这给受检者、医务人员及咨询人员带来很大困扰。尽快解决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问题,有助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该综述就导致HIV抗体不确定结果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与HIV感染有关的因素和非特异性反应,以及p24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1型艾滋病病毒分离培养等相关的检测方法做一阐述。
【作者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抗体不确定 蛋白印迹试验 非特异反应 p抗原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 型艾滋病病毒分离培养 CD+T淋巴细胞检测
【基金】:2015年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重点项目)(2015-ZQN-ZD-11)~~
【分类号】:R512.91
【正文快照】: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仍呈增长趋势,早期、准确、可靠的诊断和寻求有效治疗是防止其广泛传播的关键所在。目前最常用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确认试验方法是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WB)。由于受到技术本身以及标本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世界1997年底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达3060万[J];男科学报;1998年03期
2 康益;;艾滋病病毒的来源又有新发现[J];北京工人;1999年08期
3 晨曦;;有关艾滋病病毒的新发现[J];北京工人;1999年10期
4 杨先碧;;科学家让艾滋病病毒自杀[J];祝您健康;2007年11期
5 赵文诚;什么是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J];科学之友;2004年08期
6 鹿侠;喀麦隆发现新型艾滋病病毒[J];口岸卫生控制;2000年02期
7 ;法证实艾滋病病毒可用于基因治疗[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年S1期
8 曾毅;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及其起源(二)[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0年01期
9 康益;;人类的眼泪和唾液中含有抗拒艾滋病病毒功能的蛋白质[J];北京工人;2000年04期
10 刘德纯;关于艾滋病病毒的发现经过[J];中华内科杂志;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琦;;艾滋病病毒与疫苗:机会与挑战[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范洪伟;;我国AIDS流行现状和诊治进展[A];第十届全国化疗药理暨抗感染药理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10年
3 王家春;王红兰;龚苍涛;谢汉瑜;;泉州市14166份血清艾滋病病毒监测结果分析[A];麻风误诊及其临床病例分析培训班暨全国麻风皮肤性病学术年会(2010)论文集[C];2010年
4 丁贤彬;韩孟杰;;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生存现状及需求[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南屏;;艾滋病病毒治疗[A];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学术年会暨2007年当代浙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张凤池;王春颖;刘成永;;艾滋病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肝脏损伤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Igor Grant;;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药物滥用和大脑[A];第十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首届中美药物滥用和HIV/HCV共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段呈玉;;HIV-1病毒基因调控蛋白对胞内艾滋病病毒干预作用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孙希平;;外来妇女HIV感染及家庭内传播情况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赵金仙;赵立庆;陈良;李万林;鲁建波;普学云;李孝安;;16例AIDS病例报告分析[A];玉溪市第三届性病、皮肤病学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滋病病毒可咬死同类[N];大众科技报;2003年
2 蒋岩;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N];健康报;2002年
3 卢苏燕;法揭示艾滋病病毒破坏免疫系统机制[N];人民日报;2007年
4 王增;母乳含有可阻止艾滋病病毒传播的物质[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5 记者 卢苏燕;艾滋病病毒侵入细胞核全过程,终于被拍摄下来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健康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吴越;“艾滋病病毒”叫法欠妥[N];健康时报;2008年
7 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 刘淑君;艾滋凶猛 预防为先[N];石家庄日报;2008年
8 晓莫;牙周炎可能会激活潜伏艾滋病毒[N];医药经济报;2009年
9 张田勘;论狡猾当属艾滋病病毒[N];大众科技报;2003年
10 刘海英;D型艾滋病病毒更易导致大脑炎症和损伤[N];科技日报;2009年
,本文编号:1044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04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