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部分地区媒介及宿主动物体内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及基因型别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海省部分地区媒介及宿主动物体内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及基因型别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莱姆病螺旋体 基因型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蜱 野鼠
【摘要】:目的 了解青海省部分地区蜱及野鼠体内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采用布旗法采集蜱标本,采用夹夜法捕捉野鼠。经种类鉴定后,提取病原体DNA,应用巢式PCR扩增鼠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 检测3个区县3个蜱种共计618只蜱标本,其中共有3个蜱种97只标本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15.69%。不同蜱种阳性率存在差别(χ~2=9.68,P0.01),其中以青海血蜱阳性率为最高,达到21.66%(47/217)。检测2个鼠种121只野鼠,其中12只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9.91%,不同鼠种阳性率存在差别(χ~2=4.64,P0.05),以黄胸鼠的阳性率为最高,达到17.39%(8/46)。基因分型分析结果显示蜱及野鼠标本中莱姆病螺旋体为B.garinii及B.afzelii基因型,其中B.garinii基因型占76.47%。结论 青海省部分地区媒介及宿主动物体内存在莱姆病螺旋体,并至少有B.garinii及B.afzelii两种基因型。
【作者单位】: 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虫媒病与媒介生物防制研究所;
【分类号】:R514.5
【正文快照】: 莱姆病作为最常见的蜱媒传染病,其危害性日益受到关注。莱姆病主要是通过蜱叮咬机体后伯氏疏螺旋体由皮肤破损处进入机体后感染所导致的。病原体进入机体后,首先在蜱叮咬处周围滞留,然后向多个器官、组织扩散,主要累及皮肤、关节、眼、心脏以及脑组织[1]。莱姆病慢性病变包括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吉飞;殷宏;李有全;;我国部分地区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奶业协会第26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肉牛牦牛/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第3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吉飞;李有全;刘志杰;关贵全;汪月凤;马米玲;刘爱红;任巧云;陈泽;苟惠天;杜鹏飞;罗建勋;殷宏;;基于不同目的基因检测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郑梅梅;杜怡峰;;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性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黄海楠;丁壮;何静;吴晓明;蒋宝贵;高燕;褚宸一;詹琳;赵秋敏;王玉福;曹务春;;吉林省珲春地区蜱中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调查研究[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安京媛;姚桂玲;李全民;周国萍;艾承绪;;北京西山地区莱姆病媒介蜱及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实验观察[A];第五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黄海楠;丁壮;曹务春;何静;吴晓明;蒋宝贵;高燕;褚宸一;詹琳;赵秋敏;王玉福;;吉林省珲春地区蜱中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调查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唐福林;陈闪闪;张奉春;万康林;;不明原因关节炎患者血清中伯氏疏螺旋体的检测[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黄海楠;丁壮;曹务春;何静;吴晓明;蒋宝贵;高燕;赵秋敏;王玉福;;吉林省林区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调查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褚宸一;媒介和宿主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2 蒋宝贵;我国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及感染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3 王峰;吉林省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和DNA疫苗的研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威严;伯氏疏螺旋体诱导大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及类风湿关节炎与TNFAIP3基因的关联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崔宇晖;伯氏疏螺旋体重组膜蛋白A刺激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株BV_2产生趋化因子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蔡婧;伯氏疏螺旋体分型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承德医学院;2015年
4 赵红梅;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牛羊伯氏疏螺旋体的分离鉴定及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5 高燕;我国伯氏疏螺旋体分离株基因型及致病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6 杨吉飞;伯氏疏螺旋体三种检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曾霞;中国4株伯氏疏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间隔区的克隆、序列分析和外膜蛋白A的克隆及表达[D];广西医科大学;2002年
8 付钰广;莱姆病两种检测方法的建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汪玉娇;伯氏疏螺旋体重组膜蛋白rBmpA对小鼠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体外作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李小曼;伯氏疏螺旋体重组膜蛋白rBmpA对人巨噬细胞株THP-1细胞体外作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59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15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