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干扰素联合薄芝糖肽治疗高甲胎蛋白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本文选题:慢性乙型肝炎 切入点:甲胎蛋白 出处:《中国药房》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联合薄芝糖肽治疗高甲胎蛋白(AFP)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82例高AFP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4周后改为500万U、隔日1次;并以薄芝糖肽4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用法用量同观察组。两组疗程均为1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拷贝数和AFP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LT复常率和HBe Ag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V-DNA拷贝数和AFP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联合薄芝糖肽治疗高AFP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重组人干扰素疗效更好,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毒增殖,且安全性较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combined with Ganoderma lucidum glycopeptid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high alpha fetoprotein (AFP). Methods: 82 patients with high AFP chronic hepatitis B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伪 -2b injection 3 million U intramuscularly once a day for 4 weeks and then 5 million U, once every other day.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伪 -2b injection. The dosage was the same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16 weeks. The changes of alt, HBe, HBV-DNA and AF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rates of ALT normalization and HBe Ag negative conver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HBV-DNA copy number and AFP level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combined with ganoderma lucidum glycopeptid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high AFP,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iver function and inhibit virus proliferation.
【作者单位】: 邯郸市传染病医院;
【分类号】:R51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克成,吴建文;慢性乙型肝炎的联合治疗[J];胃肠病学;2001年02期
2 朱精田,赵吉香,乔志平;松之泰和维生素E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24期
3 宋相英,陈香凌;步行锻炼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年11期
4 金生;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1年05期
5 潘化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测量与评价[J];肝脏;2001年02期
6 王雪梅,王玲,张凤朝,温秀玲,李沧友,王淑琴,刘华明,宫祥峰,顾吉顺;肝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年03期
7 张敏,张在山,邢业兰;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消毒[J];职业与健康;2001年06期
8 陈仁荃,林建辉;乙型肝炎肝损伤中铁代谢异常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年S1期
9 邱磷安,王诗端,林泉;恩格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年S1期
10 李丹,潘晨;拉咪呋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疗效观察[J];传染病药学;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池晓玲;吴黎明;蒋俊民;田广俊;萧焕明;蔡高术;吴树铎;赵朋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张光华;赵晓燕;张帆;;27例父传子(女)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资料分析[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王瑞芳;杜国安;;合理饮食与休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影响[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4 刘莉;;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A];2004年浙江省传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吴国庆;吴其恺;程井军;张红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4例疗效观察[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邹兴明;黄源波;肖声濂;;复方双虎清治疗乙型肝炎40例观察[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7 陈葵;杨高中;汤雄;;五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8 朱鸿;陈洁;范存琳;张韬;谷娅楠;;罕见乙型肝炎标记物模式3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9 李晓良;张云城;;慢性乙型肝炎与自身免疫[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章以法;何文涛;;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研究[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解放军458医院全军肝病中心主任医师 刘树人;乙型肝炎化验单怎样看[N];广东科技报;2008年
2 陈黎明;乙型肝炎[N];家庭医生报;2006年
3 郑灵巧;慢性乙型肝炎仍难治愈[N];健康报;2008年
4 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 赵宇亮;乙型肝炎认识上的十大误区[N];焦作日报;2007年
5 知聆;有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N];医药经济报;2003年
6 记者 许晓岚;我区将对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展开调查[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7 消化科副主任医师 熊锋宝整理;乙型肝炎患儿该如何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4年
8 中国消费者报 裴立英;慢性乙肝将得到规范治疗[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9 长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10 刘辉;乙型肝炎发展三步曲[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激活诱导细胞死亡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2 王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氧化损伤和免疫调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3 杨富;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吴刚;1.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2.高效复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5 吴龙仁;Ⅰ型超敏反应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延边大学;2006年
6 尹志农;乙型肝炎与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王立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趋势及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赵婷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和外周血HBV特异性CTL表型和功能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9 李谦;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及功能与慢性乙型肝炎免疫低下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范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的特征及其与肝脏病变相关性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福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配偶心理状况相关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2 刘崇富;白细胞介素-10及12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3 丁宁;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临床表达特点及其受体分子特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罗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5 杨s,
本文编号:1564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56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