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18-03-17 12:04

  本文选题:干扰素α-b 切入点:利巴韦林 出处:《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阐明影响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慢性肝炎的症状且抗-HCV和HCV-RNA阳性),均给予药物INF-α2b5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15mg·kg-1·d-1口服,疗程48周;在基线、2周、12周、24周、36周和48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CV RNA定量等检测,治疗后60、72和96周进行随访。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数减少、贫血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患者依据《2010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相应治疗或随访观察。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40.5%(139例),贫血发病率为48.4%(166例),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为39.9%(137例)。治疗结束后仍有个别患者出现外周血细胞数量改变。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数量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至12周内。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即有明显下降,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12周后出现缓慢上升,治疗结束时(48周)虽较12周恢复明显,但仍未达到治疗前水平,60~72周时趋于平稳且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纤维化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联(P0.05)。性别与贫血的发生有关联,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贫血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均有关联(P0.05)。性别、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AST、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肝纤维化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联(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2周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即有明显下降,12周时降至最低,临床医生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干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根据基线性别、外周血细胞水平、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可评估抗病毒过程中患者外周细胞数量是否减少及严重程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 cou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after treatment with interferon 伪 -2btin-INF- 伪 2b) and ribavirin.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thirty thre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who had symptoms of chronic hepatitis and were anti-HCV and HCV-RNA positive) were given the drug INF- 伪 2 b 5 million U, once every other day, subcutaneously, and ribavirin 15 mg 路kg-1 路d -1 orally.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48 weeks, and the blood routine RNA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t baseline 2 weeks, 12 weeks, 24 weeks, 36 weeks and 48 week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t 60,72 and 96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absolute number of neutrophils decreased. Patients with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 were treated or followed up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2010. Results: during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incidence of neutropenia was 40.5%, the incidence of anemia was 48.4%, and the incidence of anemia was 48.4%. The incidence of small plate reduction is 39. 9% and 137 cases. After the treatment, some patients still have the change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 number. The number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decreas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reatment to 12 week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second week of treatment, the hemoglobin and platelet cou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at the 12th week, the number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decreased to the lowest value at the same time and increased slowly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The baseline neutrophil absolute value, platelet count, baseline neutrophil absolute value, platelet count, the baseline neutrophil absolute value, the platelet count, the baseline neutrophil absolute value, the platelet count, the baseline neutrophil absolute value, the platelet count, the baseline neutrophil absolute value, the platelet coun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we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and severity of neutropenia. The baseline hemoglobin level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and severity of anemia (P0.055.Sex, absolute value of baseline neutrophils), Platelet count, alt, 纬 -GT, liver fibrosi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thrombocytopenia. Conclusion: the number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in 2 weeks of antiviral therapy, and decreased to the lowest at 12 weeks. Clinicians should follow up and intervene in time to avoid serious adverse events. Liver function and liver fibrosis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number and severity of peripheral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ntiviral diseases are reduced.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症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81072347)
【分类号】:R512.6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斌;汪明;袁乐永;李艳;;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治疗效果关系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21期

2 Ryota Masuzaki;Masao Omata;;Preven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Infection International(Electronic Edition);2012年01期

3 Ming-hui Li;Yao Xie;Yao Lu;Guo-hua Qiu;Lu Zhang;Ge Shen;Li-wei Zhuang;Ju-long Hu;Jian-ping Dong;Cai-qin Mu;Lei-ping Hu;Li-jun Chen;Xing-hong Li;Min Yang;Yun-zhong Wu;Hui Zhao;Shu-jing Song;Jun Cheng;Dao-zhen Xu;;The Predictive Value of On-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 for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Receiving a Personalized Treatment Program[J];Infection International(Electronic Edition);2013年02期

4 易盼盼;戴菱菱;徐平声;范学工;;慢性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美国FDA和欧洲EMA指南解读[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年11期

5 李明慧;谢尧;;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年11期

6 张丹丹;叶佩燕;黄玉仙;徐国光;张毅;李新艳;陈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年12期

7 Helal F Hetta;Minesh J Mehta;Mohamed Tarek M Shata;;Gut immune response in the presence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World Journal of Immunology;2014年02期

8 于国英;黄群;马玉秀;;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年04期

9 聂红明;陈建杰;汪蓉;申宏;;无干扰素疗法在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年05期

10 王从阳;;IL28B基因多态性检测的质粒标准品构建[J];生物学杂志;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廖祥伟;凌云;李新华;韩悦;张申英;谷雷雷;张东华;金根娣;龚启明;张欣欣;;宿主IL28B基因型联合病毒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预测[A];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媛;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及其与NK和特异性CD8~+T细胞活性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殷建华;乙肝病毒变异和抗病毒治疗在肝细胞癌发生及预后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3 黄小军;HCV多表位肽及其与截短型NS3、DC活化分子EDA重组蛋白的构建以及诱导的免疫应答[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4 陈晓军;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脏病理损害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的建立及相关机制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5 陈文林;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张战锋;人丙型肝炎病毒NS4B对Scribble蛋白和Hippo途径的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靳雪源;丙型病毒性肝炎联合治疗药物相互作用及肝靶向利巴韦林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8 屈静;人Ⅰ型免疫缺陷病毒Rev蛋白促进丙型肝炎病毒翻译的分子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锡琴;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临床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2 郭洁;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型干扰素受体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3 米寅;IL-28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相关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4 计金星;特拉匹韦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5 王治维;甘草酸二钾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6 余琴琴;靶向HCV包膜蛋白的信标适体应用于病毒检测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于晓雯;凉血解毒,,化瘀补益法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雷少华;肝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病毒生活周期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3年

9 李盛;不同亚型α干扰素在HBV复制小鼠模型中抗病毒效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邢晓虎;肼屈嗪/乐尼安—聚丙烯酰胺大分子前药的合成与控制释放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饶慧瑛;魏来;;慢性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J];传染病信息;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永峰,景永莹,王腾云,李成运;隆化诺联合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丙型肝炎18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年02期

2 乐魏列;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新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3期

3 刘正稳,韩群英;金刚烷胺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3期

4 焦健,赵平;慢性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年06期

5 陆建春,吴国祥,李夏亭;干复津、病毒唑联合治疗14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肝脏;2003年04期

6 成军,陈菊梅,张玲霞;慢性丙型肝炎与糖尿病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4年03期

7 周永兴;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相关问题[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10期

8 江河清;慢性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及其常见并发症[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10期

9 张继明;慢性丙型肝炎的肝外表现及处理[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10期

10 刘霞,王泰龄,赵恭华,王跃,李纯,王颖,张敏;慢性丙型肝炎病理分级分期特点及与乙型肝炎的比较研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单媛;霍娜;王力芬;张爱秋;吴赤红;陆海英;徐小元;;酒精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病程及治疗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施维群;倪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肝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陈建杰;聂红明;王成宝;;112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感染途径的流行病学研究[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曹治宸;张书平;王淑琴;;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陈良;;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进展[A];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邵建国;徐建中;曹亮;张沛枫;孙伟;;南通地区慢性丙型肝炎185例临床分析[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洪明理;虞培玲;李云生;付治锋;任家强;童洁;;慢性丙型肝炎肝组织胶原纤维增生的电镜观察[A];第十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Ⅰ)[C];1998年

8 卡世全;张月荣;崔虹;;慢性丙型肝炎48例临床分析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9 李胜棉;姚树坤;;生物学与组织学指标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10 聂红明;陈建杰;董慧琳;王成宝;凌琪华;李泓町;陈逸云;高月求;;标准治疗方案联合中药对基因1型的慢性丙型肝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新发和再发传染病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编译 北小冉;慢性丙型肝炎新疗法问世[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记者 闫鑓 通讯员 刘慧;多中心丙肝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启动[N];健康报;2009年

3 金重华 姚光弼;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记者贾晓惠 通讯员黄显斌 唐明山;我国首次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新基因[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钟燮;延边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并发率及其基因型特征分析[D];延边大学;2010年

2 赵平;慢性丙型肝炎并发自身免疫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关系探讨[D];吉林大学;2006年

3 苏珊珊;慢性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策略及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春雨;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磁共振波谱研究及应用波谱成像评估抗病毒治疗的疗效[D];吉林大学;2014年

5 张永贵;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调查及不同品系小鼠不同消化道组织中肝螺杆菌16SrRNA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姜天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Th17细胞特征及其与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7 任万华;HCV基因型及其基因变异在慢性丙型肝炎临床演变中的意义[D];山东大学;2004年

8 喻荣彬(YU Rong-Bin);HLA-DQA1、DQB1、DRB1基因多态性和慢性丙型肝炎的关系[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9 李媛;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及其与NK和特异性CD8~+T细胞活性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吕娟;趋化因子IP-10及自然杀伤细胞在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和文博;白介素-18、白介素-4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2 许淼;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的遗传易感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孙延芬;中药抗丙肝颗粒联合派罗欣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周炳喜;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许顺姬;延边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延边大学;2007年

6 陈拉弟;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其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林春敏;聚乙二醇化α-2a干扰素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银萍;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糖血脂的变化及抗病毒治疗对其影响[D];吉林大学;2014年

9 张艳茹;维生素D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10 王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24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624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