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RNA-146a-5p在新生隐球菌、脂多糖诱导THP-1细胞中表达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题:微小RNA-a-p 切入点:新生隐球菌 出处:《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为探讨微小RNA-146a-5p(miR-146a-5p)在新生隐球菌所致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把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分成新生隐球菌刺激组和脂多糖(LPS)刺激组,分别用与细胞数量相同的灭活新生隐球菌(WM148)和浓度为1 mg/L的LPS刺激THP-1细胞,分别于0、3、6、9、12 h收集上清液和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细胞miR-146a-5p的表达情况。结果新生隐球菌诱导后,细胞中miR-146a-5p的表达对比对照组(0h)明显升高(P0.05),3 h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上清液中TNF-α的表达在诱导后12 h达到最高值,IL-6的表达各时间点变化不明显。LPS诱导后,miR-146a-5p的表达逐渐升高,12 h达到最高值;上清液中TNF-α的表达3 h后一直处于峰值;IL-6的表达逐渐增加,12 h达到最高值。结论新生隐球菌、LPS诱导THP-1细胞炎性反应后,miR-146a-5p表达随时间延长呈现不同的规律,TNF-α、IL-6的动态变化表现不同的特点。表明miR-146a-5p参与新生隐球菌、LPS诱导THP-1炎性反应存在不同的调控机制。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icro RNA-146a-5p (miR-146a-5p) basis function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in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duced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Methods the in vitro cultured human monocytic THP-1 cells into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stimulation group and lipopolysaccharide (LPS) stimulation group, respectively with the same number of cells inactivated Cryptococcus aureus (WM148)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1 mg/L LPS stimulation of THP-1 cells, h and 0,3,6,9,12 respectively. Cell supernatant was coll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detected in the supernatant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 alpha, interleukin (IL) -6 expression,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miR-146a-5p cells. The results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duced expression of miR-146a-5p in cell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0h)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3 h reached a maximum value,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supernatant Expression of TNF- in the liquid after induction of 12 h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the expression of IL-6 at each time point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after induction of.LPS miR-146a-5p expression gradually increased, H 12 has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at the peak 3 h after the expression of TNF- in the supernatant; the expression of IL-6 increased gradually,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of 12 h conclusion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LPS THP-1 cells induced by inflammatory reaction after miR-146a-5p expression with time show different patterns, dynamic changes of TNF- alpha, IL-6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uggested the involvement of miR-146a-5p in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LPS THP-1 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different regulatory mechanisms.
【作者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
【分类号】:R51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剑 ,李若瑜;新生隐球菌常用哪些检测方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2 杨蕤,胡福定,毕虹,金志贤;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致肺新生隐球菌感染扩散一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年09期
3 冯晓博;姚志荣;;新生隐球菌交配与致病性的关系[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年02期
4 孔庆涛;桑红;;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0期
5 ;小儿新生隐球菌病[J];武汉医学院学报;1976年01期
6 张宏,黄谷良,林特夫,张元和,张世馥,吴绍熙;新生隐球菌L型致病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年03期
7 吴绍熙,郭宁如,刘维达,李安生,张宏,沈永年,吕桂霞;新生隐球菌的生态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J];真菌学报;1996年02期
8 沈永年;墨西哥城鸟粪、水果和蔬菜中分离的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3期
9 顾菊林;新生隐球菌的基因结构分析[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4期
10 唐宁枫;用表达的序列标记制备染色体特异性探针以分离新生隐球菌[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元杰;温海;徐红;黄欣;赵瑾;;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不同油提方法的比较[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席丽艳;鲁长明;龙泽香代子;福岛和贵;;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赵卓;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秀丽;廖万清;;一种新的测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染色方法[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亮;陈玉如;王梅竹;金方;顾桉菁;牟丽丽;罗红梅;康颖倩;;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微进化表型变异菌株的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7 赵亮;唐秀文;康颖倩;罗红梅;金方;王梅竹;陈玉如;;贵州贵阳及广西柳州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微卫星基因分型对比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线粒体DNA的快速抽提和电镜观察[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莉;章强强;王家俊;朱利平;翁心华;张永信;;临床及环境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实验[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李秀丽;田媛;史玉玲;顾俊瑛;刘至昱;李晓建;高飞;;蒺藜中甾体皂苷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王小龙;新生隐球菌自我保护机制揭开[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何佳颐;养鸽子注意啥?[N];健康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先彪;新生隐球菌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潘炜华;新生隐球菌分子重组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荚膜相关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3 郭秀军;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4 陈裕充;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杨阳;新生隐球菌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侯幼红;药物和化学试剂对致病酵母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7 汪晓军;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新生隐球菌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相关蛋白质及其表达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方伟;去泛素化酶对新生隐球菌生长与毒力的多效性调控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9 周洁;新生隐球菌对小鼠小胶质细胞氧化磷酸化作用及凋亡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10 王溪涛;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机制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芹;荚膜透明质酸在新生隐球菌跨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刘永权;中国人隐球菌脑膜炎流行特征和CD44/脂筏-Src信号通路在新生隐球菌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尤丽吐孜·许合热提(Yultuz Xohrat);新疆地区新生隐球菌的PCR-RAPD基因分型及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聂舒;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新生隐球菌GXM作用后基因表达谱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5 曹艳云;不同新生隐球菌菌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孔庆涛;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及毒力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林丽娜;80株中国大陆新生隐球菌环境株表型和分子特征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张立科;新生隐球菌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单核细胞迁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贾红玲;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外分泌蛋白初步分析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10 李宗辉;低氧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4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624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