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酵母菌感染临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探索和建立

发布时间:2018-03-21 01:37

  本文选题:侵袭性真菌病 切入点:酵母菌 出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监测网CHIF-NET2010-2014连续五年收集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分离的酵母菌的流行病学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探索并完善真菌鉴定方法、药敏方法、分子分型方法,耐药机制研究,罕见真菌感染病例等相关模式研究,从而初步构建一套关于临床重要真菌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方法]CHIF-NET 2010-2014五年参加单位共65家,所有收集的菌株在中心实验室统一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到种,使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对氟康唑、伏立康唑的药物敏感性;对 Vitek MALDI-TOF MS 和 Bruker Biotyper MALDI-TOF MS 两套质谱系统进行评价研究;以罗伦隐球菌为例评价传统酵母菌鉴定方法Vitek 2 Compact真菌鉴定卡和API 20CAUX试剂条的鉴定准确性;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评价商品化真菌药敏试验试剂盒ATB(?)FUNGUS 3的性能;以隐球菌为例研究ITS分型、MLST等分子分型技术的鉴别能力;以季也蒙念珠菌为例,研究ERG11基因与唑类耐药的关系;以橡树念珠菌为例,对罕见真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首次报道。[结果]CHIF-NET 2010-2014收集的9673株菌株共包含70个菌种,与分子鉴定结果相比,原始鉴定结果的准确率为85.9%。在所有菌种中,念珠菌属最为常见(构成比占91.3%),其次为隐球菌属(6.8%)、毛孢子菌属(0.8%)和其他少见菌属(1.2%)。在念珠菌属中,白念珠菌仍是最常见的菌种(44.9%),非白念珠菌的比例超过了 50%。Vitek MS v2.0能将96.7%的菌株正确鉴定至种水平;而Bruker Biotyper MALDI-TOF MS鉴定酵母菌的准确率可达98.8%,特别是念珠菌属的鉴定能力更优(准确率达99.4%)。根据纸片法药敏结果,念珠菌属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总体耐药率为8.8%和3.8%,白念珠菌最为敏感,耐药率不到1%;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敏感性也相对较高,达90.8%和97.5%;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或非野生型)分别为19.0%和18.7%,而热带念珠菌对两种药物的耐药率五年间上升较为明显,从5%左右均上升到20%以上。Vitek 2 Compact系统鉴定26株菌为罗伦隐球菌,通过ITS测序仅确认两株(7.7%)为罗伦隐球菌,API 20C系统表现出相对更好的鉴定准确度(83.3%)。对于氟康唑和伏立康唑,ATB(?)FUNGUS 3肉眼判读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的总分类一致率(CA)分别是95.5%和95.4%,相比之下,ATB全自动仪器判读的准确性明显下降,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总CA分别为77.2%和73.3%。MLST分型可将303株菌新型隐球菌分为12个ST型别,89.8%为ST5型,ST31型是第二大型别;7株格特隐球菌基因变异较大,分为5个ST型别。对164株季也蒙念珠菌的ERG1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比较氨基酸序列型的多态性,共鉴定出16个基因型,其中一些型别与唑类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对氟康唑耐药的橡树念珠菌(C.quercitrusa)作为人类致病菌进行了首次报道,并确认这3例菌株是来自H1医院ICU病房的院内感染暴发。[结论]CHIF-NET2010-2014五年连续监测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菌株及临床信息资源。本项研究是国内真菌领域内时间跨度最大、参与医院最多、涉及菌株数量最多的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提供重要参考。初步搭建了国内关于真菌鉴定方法、药敏方法、分子分型方法、耐药机制研究、罕见感染病例报道等临床重要真菌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但该体系的成熟与完善仍任重而道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19;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湘粤;;正确认识护理行为的侵袭性[J];护理学杂志;1991年02期

2 苏尔云,陈辉树;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年06期

3 王丽春;;侵袭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19期

4 杨东平,李鼎九,周石良,杨成文;侵袭性射频矩阵组织间加温时热分布状态的探讨[J];中国放射肿瘤学;1989年03期

5 孙淑云,赵子辰,陈超;白僵菌分生孢子的侵袭性实验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1年05期

6 段学章;;侵袭性A簇链球菌可在家庭内传播[J];传染病信息;1997年03期

7 何波,梁华,赵绍基,黄德文;一起水型侵袭性大肠杆菌性腹泻暴发流行的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1999年06期

8 庞茂银,施光锋,石尧忠,翁心华;侵袭性NK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年01期

9 程之红;;一组新的大肠杆菌具有产肠毒素和肠侵袭性的特征[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84年01期

10 李芳秋;;重新认识特异性抗体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徐英春;赵颖;;侵袭性真菌耐药真的到来了吗?[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周郁鸿;邵科钉;朱飞波;;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分析[A];2009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刘军英;王虑;陈德昌;;侵袭性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1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谭韬;;苗药对侵袭性肺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临床观察[A];二○○八年贵州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学术大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睡眠呼吸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5 范晓云;刘荣玉;汪伟民;汤一珍;陆友金;张妍蓓;赵卉;张志红;;侵袭性深部酵母菌感染致溶骨性破坏[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6 钟凌;陈姣;;Hepcidin-25在侵袭性真菌病中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志宏;张浩;张平;贺亮;董文武;张大林;;miRNA在不同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A];2014第六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8 刘小利;邓敬兰;汪静;;Graves病合并侵袭性葡萄胎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9 盛志勇;;有关涉及感染问题的名词定义[A];全国烧伤创面处理、感染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侵袭性真菌病治疗 需多学科联手面对[N];科技日报;2014年

2 玉淑 编译;日将开发“低侵袭性医疗技术”[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终身教授 翁心华;侵袭性真菌病提倡“三早”诊疗[N];健康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祥伦;microRNA-128对前列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及侵袭性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5年

2 史雪;Metadher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侵袭性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D];山东大学;2016年

3 王贺;中国多中心侵袭性酵母菌感染临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探索和建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4 杨英;新发及罕见侵袭性真菌病原体的基因组研究及分子诊断[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年

5 王贞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纤维瘤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龚奕;肿瘤免疫微环境在预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风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7 安家印;LDHA促进垂体腺瘤侵袭及增殖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谈鑫;SLE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危险因素的筛选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吕春儿;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气道曲菌病19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李志敏;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研究与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焦莉莉;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老年人侵袭性真菌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周游;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危险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延俊;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8在人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对侵袭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6年

7 曹登敏;几丁质酶在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中的差异性表达分析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8 张小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9 马文涛;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病诊治价值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10 张庆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10年来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41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641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0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