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快速测定毒蘑菇中5种毒肽

发布时间:2018-04-20 04:27

  本文选题:鹅膏毒肽 + 鬼笔毒肽 ; 参考:《浙江预防医学》2016年02期


【摘要】: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快速测定毒蘑菇中5种毒肽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1%乙酸乙腈提取后进样分析,色谱柱为UPLC HSS T3(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1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210~400 nm检测。结果 5种毒肽的线性范围均为1~500μg/m L,相关系数优于0.999,样品的检出限均为0.5 mg/kg,5种毒肽的加标回收率为91.0%~98.1%,相对标准偏差为1.29%~7.84%。结论方法准确、灵敏、选择性强,适用于野生蘑菇的中毒检测,已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取得满意结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method for the rapid determination of five toxic peptides in poisonous mushroom. Methods the sample was extracted by 1% acetonitrile acetic acid. The chromatographic column was UPLC HSS T3N 100mm 脳 2.1mm ~ (1.8) 渭 m, the mobile phase was 10 mmol/L ammonium acetate aqueous solution-acetonitrile, gradient elution, diode array detector 2104nm detection. Results the linear range of the five virulence peptides was 1 ~ 500 渭 g / mL,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better than 0.999,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0.5 mg 路kg ~ (-1) 路kg ~ (-1) and the recovery rate was 91.0 渭 g / m ~ (-1).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1.29 ~ 7.84.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accurate,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It is suitable for the detection of wild mushroom poisoning an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practical samples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作者单位】: 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R59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东屏,张志光;黑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毒素的HPLC初步分离鉴定[J];生命科学研究;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传玉;;东北地区8种毒蘑菇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2 张志光,刘建强,张晓元,陈作红,张在海;一种简便、快速测定鹅膏多肽毒素的方法——抑芽法[J];菌物系统;2001年03期

3 张志光,陈作红,刘建强,李东屏,张平;块鳞灰鹅膏菌和角鳞灰鹅膏菌毒性及多肽毒素测定[J];菌物系统;2001年04期

4 图力古尔;包海鹰;李玉;;中国毒蘑菇名录[J];菌物学报;2014年03期

5 陈作红;胡劲松;;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的历史与现状[J];食品科学;2014年08期

6 郝小花;田连福;杨校;谭虹;张志光;李东屏;;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子实体发育及核相观察[J];生命科学研究;2014年06期

7 王玉玲;包海鹰;徐璐;图力古尔;;玫瑰红鹅膏主要肽类毒素的HPLC测定及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J];微生物学报;2011年09期

8 张晓元,梁宋平,张志光,陈作红;鳞柄白毒伞和白毒伞的鹅膏多肽毒素测定[J];卫生研究;1998年06期

9 张志光,刘建强,陈作红,张平,李东屏,曹福祥,周素荣;某市36起毒蕈中毒事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平;致命鹅膏菌丝体人工培养及毒素检测[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赵建;α-amanitin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冀瑞卿;鳞柄白鹅膏抑菌成分及其对杨树烂皮病菌抑制机理[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玉玲;吉林省和山东省鹅膏属的分类及肽类毒素的检测[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2 胡劲松;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冀瑞卿;杨树烂皮病(Cytospora chrysosperma)微生态保健技术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4 王辉;黄盖鹅膏肽类毒素的分离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5 朱元珍;绒斗菇和皱皮光柄菇的毒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志光,周素荣,李常明,李东屏,张天晓;灰花纹鹅膏及其毒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汉兴,陆玉西,孔忠富,杨召田,陆兴权,凌景荣,梁荣新;一起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中毒的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1997年01期

2 陈瑜;毒蘑菇的识别及中毒后的急救措施[J];生物学教学;1994年10期

3 白汉玉;;谨防误食毒蘑菇[J];父母必读;1995年08期

4 郑国伟;识别毒蘑菇[J];中国保健营养;1997年09期

5 刘春光;鞍山地区常见毒蘑菇分布及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07期

6 戴昌芳,辜少虹,张建鹏,王立斌;一起食用混杂毒蘑菇猪肉汤引起中毒事件的调查及思考[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年02期

7 吴梅;警惕毒蘑菇的危害[J];新农业;2004年10期

8 周前;;教你识别有毒蘑菇[J];家庭护士;2006年09期

9 习文江;;春季谨防杀人不见血的野生毒蘑菇[J];广东科技;2007年05期

10 金一;;误食“毒蘑菇”后中毒的护理与治疗[J];医学信息;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郑颖;范泉水;余芳芳;冯子良;邱鸿;任玉莹;刘桂明;;动物实验快速诊断有毒蘑菇的方法[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郑颖;范泉水;余芳芳;冯子良;邱鸿;任玉莹;刘桂明;;动物实验快速诊断有毒蘑菇的方法[A];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7年

3 陈作红;;2000年以来有毒蘑菇研究新进展[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4 潘学仁;邹莉;李德斌;;黑龙江省已知毒蘑菇的种类及中毒类型[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潘学仁;邹莉;李德斌;;黑龙江省已知毒蘑菇的种类及中毒类型[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6 韩驰;;食品安全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晖;怎样识别毒蘑菇[N];湖北科技报;2003年

2 西峰区疾控中心 张正明;如何鉴别毒蘑菇[N];陇东报;2009年

3 康玉虹;秋季蘑菇鲜 采摘要当心[N];吉林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李健;八种方法可辨毒蘑菇[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5 石太印;怎样识别毒蘑菇[N];广东科技报;2003年

6 宗 文;警惕有毒蘑菇成杀手[N];中国质量报;2005年

7 ;毒菇难辨 切勿采食野菇[N];南方日报;2007年

8 张明;毒蘑菇袭击丹东之后……[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赵建东;毒蘑菇折射的缺陷[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10 医学博士 易善永;秋季,警惕毒野菇中毒[N];大众卫生报;2007年



本文编号:1776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776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8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