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80例临床疗效分析
本文选题:微波 + 干扰素 ; 参考:《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71期
【摘要】:目的:探讨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至2016年收治的80例尖锐湿疣患者,运用计算机分组软件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微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微波治疗基础上加用了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后痊愈人数为25(62.5%)例,显效人数为13(32.5%)例,无效人数为2(5%)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在使用微波治疗后的痊愈人数为18(45%)例,显效人数为14(35%)例,无效人数为8(20%)例,总有效率为80%,经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经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尖锐湿疣患者使用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能够大大的提高患者的有效率,且治疗后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人数,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crowave combined with interfer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ndyloma acuminata. Methods: 80 cases of condyloma acuminat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4 to 2016 were selected and 8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each with 40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cro wave therapy,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crowave therapy. The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interferon therapy.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ured by microwave combined with interferon in 25 (62.5%) cases, 13 (32.5%), 2 (5%) in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5%.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ured after microwave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18 (45%) cases,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14 (35%) cases, the invalid number of 8 (20%) cas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of 2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5%,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6 adverse reaction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15%, by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microwave combined with interferon in patients with condyloma acuminata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atients a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umber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treatment. It is worth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湖北省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
【分类号】:R752.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晋琳,王晓冬,王春森;干扰素治疗1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0年02期
2 张峰;干扰素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0年06期
3 宋玉和;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6例[J];天津药学;2000年03期
4 李庄河;干扰素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2期
5 郭晓丽,黄竹筠;干扰素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J];山西临床医药;2001年03期
6 曲莉;大剂量干扰素治疗腮腺炎病毒性脑膜脑炎28例报告[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1期
7 王春森,张晋林,王晓冬,唐义平;干扰素治疗老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例报告[J];实用老年医学;2002年03期
8 王秀兰,范良;干扰素治疗小儿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中国综合临床;2003年08期
9 今西二郎 ,王静舒 ,胡宜;干扰素的基础知识及其临床应用[J];日本医学介绍;2003年05期
10 刁敏,徐慧心;干扰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30例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汉顺;;浅谈干扰素在儿科临床的应用[A];玉溪市第十五届儿科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腊香;钟红剑;;两种不同亚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张素华;梁淑娟;;干扰素作用机制及面临的问题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欣荃;王志华;祝平安;;干扰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陈红鹰;岳玲玲;张连生;;血细胞去除术联合干扰素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6 闫秀萍;王智民;;使用干扰素后出现的严重精神症状2例[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张汉顺;;浅谈干扰素在儿科临床的应用[A];玉溪市医学会第十六届儿科学术大会资料汇编[C];2011年
8 丰宗洋;陈书明;;干扰素的研究及应用[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9 叶瑞华;;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的再治疗40例临床观察[A];首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赵淑英;袁晓青;;肝病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常见心理问题分析[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士心;干扰素产业步履艰难[N];医药经济报;2003年
2 本报特约撰稿人 蔡德山;国产干扰素称雄市场[N];医药经济报;2004年
3 陈惠芬;肝癌复发 哪些人对干扰素治疗敏感[N];健康报;2009年
4 孙国根 陈惠芬;肝癌患者是否需用干扰素治疗有了新标记[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第二军医大附属长征医院 李德岩 蔡雄;干扰素到底能否治非典[N];科技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刘正午;干扰素能否成为“抗非”特效药[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副主任医师 李华;使用干扰素应注意什么[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8 王振坤;干扰素对丙肝“不好使”怎么办[N];健康报;2006年
9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罗学宏;细数干扰素副反应[N];健康报;2008年
10 佚名;干扰素治疗鱼类病毒新途径[N];中国渔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阳;利巴韦林通过增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活化发挥抗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2 于德彬;新型干扰素λ嵌合体的设计和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沈晓锟;NKp30~+ NK细胞参与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HBV病毒的清除[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程敏;干扰素调节的miRNA表达谱及其抗HCV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张琳;丙型肝炎病毒准种感染与干扰素疗效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6 吴娟;HBV前C基因W28STOP突变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早期应答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3年
7 黄丽;新型重组猪α-干扰素的结构与生物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小蔚;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积分与临床相关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2 陈珊;干扰素刺激基因I6(ISG16)的克隆表达及其对丙型肝炎病毒和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陈晓辉;HBsAg定量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停药后复发的关系[D];青岛大学;2015年
4 沙静;阴道用乳杆菌联合干扰素治疗HR-HPV感染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5 祖艳颖;干扰素β-1b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疗效评估[D];吉林大学;2016年
6 赵殊棋;荟萃分析: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答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7 郑永利;新药复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临床研究的方案设计和实施阶段小结[D];四川大学;2004年
8 何燕;保肝复功丸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王灿;不同亚型的CD4~+T淋巴细胞在干扰素抗乙肝病毒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叶嫦;中药对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作用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3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79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