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点序列分型应用于致病性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分析
本文选题:钩端螺旋体 + 黄疸出血群 ; 参考:《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MLST(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分型技术在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中的应用。方法对我国3个省份的39株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菌株提取DNA,采用7个位点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应用eBURST和BioNumerics(Version5.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39株菌株呈现5个ST型别,ST1为中国三省份中主要的基因型,占53.85%(21/39)。eBURST分析显示:39株菌株分为2个Clonal complexes和1个singleton,其中Group1占66.67%(26/39),Group2占20.51%(8/39),一个singleton占12.82%(5/39);BioNumerics软件聚类分析显示:39株菌株分为3个Group,与eBURST分析中的分群结构一致。MLST基因型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结论 MLST方法可初步应用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种群结构、亲缘进化关系等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LST(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technique in pathogenic leptospirosis. Methods 39 strains of pathogenic leptospirosis haemorrhage group were extracted from 39 strains from three provinces of China. PCR amplification was performed at 7 loci and sequence was sequenced. EBURST and BioNumericsm Version5.10 softwar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Results 39 strains showed 5 ST-type ST1 genotypes, which were the main genotypes in three provinces of China. The results of 53.85%(21/39).eBURST analysis showed that 39 strains were divided into 2 Clonal complexes and 1 singleton, of which Group1 accounted for 66. 67%, Group1 accounted for 26 / 39%, accounted for 20.51%, and one singleton accounted for 12. 82%. BioNumerics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9 strain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cluster structure in eBURST analysis. MLST genotypes had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 MLST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y,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pathogenic leptospira.
【作者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4-215,2013ZX10004-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1968)联合资助~~
【分类号】:R5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Molecular Typing of Leptospira interrogans Strains Isolated from Rattus tanezumi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 of China[J];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聂志文;梁振山;曾令兵;;问号钩体56601株外分泌蛋白功能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年02期
2 李世军;王定明;张翠彩;李秀文;田克诚;刘英;唐光鹏;蒋秀高;;贵州省2011年黑线姬鼠钩端螺旋体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基因种鉴定(英文)[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欣;不同类型细胞内吞问号钩端螺旋体机制差异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小余;钩端螺旋体groEL基因原核表达及其产物免疫保护作用[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郑林立;感染过程中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抗原表达水平变化及其调控机制[D];浙江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绶衡;邓志红;李俊华;;1991~2005年31个省市自治区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年06期
2 杨科;姜永全;罗永平;吴国琼;杨正培;康中菊;;2001-2008年贵州省黎平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9年10期
3 杨茂文;莫荣杰;;黔南州钩端螺旋体病疫区空间划分与宿主动物分布关系的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螺旋体传染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1年06期
2 ;螺旋体传染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11期
3 徐国英;钩端螺旋体L型的研究状况[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4 刘瑞杰,吕学新,薛桂军,李秀芳;宁津县1999~2002年钩端螺旋体检测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年04期
5 潘浩;福清市出口养猪场饲养员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4年02期
6 米丽华;米亚英;刘丽华;;山西籍大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血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02期
7 金莞尔;姜理平;陈旭富;;浙江省衢州市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钩端螺旋体效果评价[J];疾病监测;2007年11期
8 娄晓丽;蔡成松;张彦;郭晓奎;;钩端螺旋体基因组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年09期
9 邱训军;陈经雕;;广东省2002~2008年门诊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血清学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04期
10 罗海波,章明太,郁俊豪,刘小凤,屠宝琦;十种常用化肥杀灭钩端螺旋体的实歐研究[J];浙医学报;196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金红;盛跃颖;张志明;刘世贵;赵国屏;郭晓奎;;钩端螺旋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表达谱的变化[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刘琳;王明珠;王艳丽;魏志毅;张平;李一琨;姜晓华;龚为民;;钩端螺旋体的Homoserine O-acetyltransferase晶体结构揭示了一种新的乙酰基转移机制[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董珂;李振红;袁建平;胡宝瑜;赵国屏;郭晓奎;;钩端螺旋体赖型赖株趋化系统的初步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秦金红;张志明;何平;郭晓奎;;不同传代次数的钩端螺旋体表达谱的差异[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刘丽华;米亚英;;钩端螺旋体血清抗体调查[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范泉水;邱薇;郑颖;李作生;李刚山;张富强;黄勇;周卫国;尹惠琼;李江;;犬型钩端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范泉水;邱薇;郑颖;张富强;李作生;李刚山;黄勇;周卫国;叶封平;;云南军犬犬型钩端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A];第十三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董珂;李振红;孙景春;袁建平;胡宝瑜;郭晓奎;;钩端螺旋体赖型赖株趋化系统的初步研究[A];首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会程与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徐静;姜叙诚;李文俊;杨宏亮;汤道强;郭晓奎;;钩端螺旋体胶原酶在钩体病中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孙洋;冯书章;;钩端螺旋体种系发生学研究的门户——LepBank数据库[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陈楠;加州大学发现钩端螺旋体快速识别法[N];医药经济报;2006年
2 胡德荣;钩端螺旋体研究获重大突破[N];健康报;2003年
3 记者 骆红初;我微生物研究获重大突破[N];上海科技报;2003年
4 记者 胡德荣;钩体菌基因组测序完成[N];健康报;2000年
5 记者 张学全;叩开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之门[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怡轩;钩端螺旋体致病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2 秦金红;钩端螺旋体表达谱的研究及噬菌体片段转录调控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王欢;钩端螺旋体溶血素促炎反应及其信号通路和溶解吞噬泡膜介导免疫逃逸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世亮;钩端螺旋体功能基因组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2 李春娟;探针法荧光定量PCR检测钩端螺旋体方法的建立[D];辽宁医学院;2011年
3 王中平;赖型钩端螺旋体毒力基因mviN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佳文;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钩端螺旋体[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杨会棉;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基因分型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6 毕波;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7 张翠彩;钩端螺旋体MLVA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8 李国波;钩端螺旋体Lig 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9 孙晓甜;钩端螺旋体L11蛋白甲基化位点的确定及其功能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郭晓云;钩端螺旋体去甲酰化酶的X射线吸收谱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4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79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