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M的HIV感染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
本文选题:男男性行为人群 + 艾滋病病毒 ; 参考:《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年02期
【摘要】:目的研究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为艾滋病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MSM项目门诊和夕颜文化传播中心MSM关爱室,招募MSM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并采集5~10mL外周静脉血检测HIV和梅毒抗体。以HIV感染状况为因变量,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梅毒感染状况、性行为状况等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共调查406名MSM,完成调查的369名MSM,有效率90.9%。低文化程度、梅毒感染、自认感染风险低、正确用安全套能否预防HIV(安全套预防认知)、肛交角色为被动方,是MSM发生HIV感染的危险因素,梅毒与学历之间、固定性伴与网络寻找性伴之间、肛交角色与肛交用套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性取向分别与居住状态、梅毒、性病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MSM的HIV感染是多种危险因素引起的,各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更提示MSM艾滋病防治的复杂性,对其干预应采取综合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and interaction of MSM infection with HIV / AIDS in MSM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HIV / AIDS intervention. Methods from July 2013 to February 2014, MSM was recruited to carry out a one-to-on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the MSM project clinic of Shenzhen chronic Disease Control Center and MSM Care Room of Xiya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enter, and the peripheral venous blood samples of 5~10mL were collected for detection of HIV and syphilis antibody. With HIV infection as dependent variabl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knowledge of AIDS, syphilis infection and sexual behavior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uncondition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nd interac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is basis. Results 406 MSMs were investigated and 369 MSMs were complete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0.9. Low education, syphilis infection, low risk of infection, whether correct use of condom can prevent HIV (condom prevention cognition, anal sex role as passive side, is the risk factor of HIV infection in MSM, between syphilis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here were interactions between fixed sex partners and network search partners, between anal sex roles and anal intercourse sets, and betwee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living status, syphilis, and sexual history. Conclusion the HIV infection of MSM is caused by many risk factors,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risk factors indicates the complexity of MSM 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and treat MSM AIDS.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504)~~
【分类号】:R512.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欧阳琳;丁贤彬;周超;卢戎戎;;重庆市不同性取向的男男性接触者HIV高危性行为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8年02期
2 吴绍文,张北川,李秀芳;中国男同/双性爱者AIDS高危性行为监测与比较[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年05期
3 廖留妹;张北川;李秀芳;刘明华;李辉;汪宁;安全平;于增照;;男男性接触者中异性爱者与素质性同性爱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比较[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鹏;王振维;潘传波;胡桂林;;重庆市主城某区MSM人群HIV/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0年08期
2 陈章颖;王鸣;陈维清;徐慧芳;;男男性行为者高危行为特征研究现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年03期
3 欧阳琳;丁贤彬;周超;卢戎戎;;重庆市不同性取向的男男性接触者HIV高危性行为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8年02期
4 曹越;李十月;路亮;王佩韦;陈心广;燕虹;;南昌市不同性取向男男性行为人群特征比较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年04期
5 戴浈浈;钟晓妮;彭斌;张燕;梁浩;邹云峰;罗锦坤;彭鸿斌;黄爱龙;;中国西部地区男同性恋人群与男双性恋人群相关特征比较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19期
6 王松菊;杜新忠;;125例强制戒毒人员HIV抗体检测结果及对HIV感染态度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7年01期
7 阮师漫;杨慧;朱艳文;赵金扣;王美花;张昌庆;徐丽芳;贾卓;;同伴推动抽样法在济南市男男性接触人群中的应用研究[J];疾病监测;2009年06期
8 李雷;还锡萍;徐金水;徐晓琴;羊海涛;;江苏省2006年~2008年艾滋病高危人群哨点监测报告[J];江苏预防医学;2010年02期
9 金燕;李建卓;胡艳霞;朱艳文;徐丽芳;杨慧;李新蕊;张昌庆;苗成林;;济南市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J];疾病监测;2014年08期
10 李豫青;包沁香;马红茹;阎海玉;易虎;李永胜;;高海拔地区藏族居民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An overview of researches on HIV infection,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MSM in China[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文娟;中国经性途径感染的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进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胡翼飞;某市合成毒品使用者危险行为特征及感染HIV风险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招福;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概况及哈尔滨市MSM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柳忠泉;天津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和梅毒感染风险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3 刘明华;江苏省男男性接触人群人口学因素与艾滋病高危行为关系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4 张寒冰;太原市MSM人群预防艾滋病干预效果的评价及不同干预模式的比较[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5 窦明阳;长春市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知识、行为调查[D];吉林大学;2007年
6 修翠珍;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行为干预与感染状况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董秀平;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疗措施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8 王永香;山东省男男性行为者性行为、安全套使用及HIV/syphilis感染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9 宋丹丹;男性同性兼异性性行为者HIV感染状况及性行为特征[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10 聂沛沛;瑞丽市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中ATS滥用者的现况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陆朝国;袁飞;石作宏;杨金芝;李小英;高岚;李学;胡绍源;;贵阳市男男同性恋人群HIV感染状况及有关艾滋病的KABP调查研究[J];贵州医药;2006年03期
2 兰亚佳,顾仪,王斌,周鼎伦,张建新;男-男性行为者的行为特征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3 冯连贵;丁贤彬;卢戎戎;张维;潘传波;易辉容;何长华;欧阳琳;王志勇;;重庆市男男性接触人群高危行为和性病艾滋病感染率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4 张北川;男同性性接触者与艾滋病流行[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0年02期
5 张北川,李秀芳,史同新,杨鲁光,张敬冬;对中国男同/双性爱者人口数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的初步估测[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2年04期
6 吴绍文,张北川,李秀芳;中国男同/双性爱者AIDS高危性行为监测与比较[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年05期
7 王岚;汤后林;张大鹏;吴玉华;张婕;吕繁;;不同性取向的男男性接触者行为特征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年02期
8 郑迎军;许娟;张洪波;;男男性接触者性伴网络特征与HIV传播[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5期
9 张北川,李秀芳,史同新,曹宁校,胡铁中;2001年1109例男男性接触者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监测与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健康危险评定与预警》[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0年01期
2 Mc Elnay JC ,王仲山;药物交互作用的部位与机制:体外、肠道内及代谢部位的交互作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2年01期
3 高辉;胡良平;郭晋;;如何正确处理无法考察交互作用的三因素或四因素设计定量资料[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年05期
4 艾伦弘;汪模辉;李鉴伦;曾江萍;;镉及镉锌交互作用的植物效应[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5年12期
5 姚志刚;鄂勇;王浩彦;;GSTM1基因多态性与吸烟因素交互作用影响肺癌发生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年02期
6 宁艳;贾崇奇;刘同涛;刘兆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与年龄、吸烟的交互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2期
7 胡良平;郭晋;龚大勇;高辉;李长平;;如何正确认识具有交互作用的多因素试验设计——怎样在药物应用与监测研究中正确运用统计学(七)[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年01期
8 吕永生;钱吉生;韩建平;吴海磊;漆少廷;曲媛;李延平;;航空配餐微生物生长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9年04期
9 梁戈玉;浦跃朴;尹立红;;基因多态性在肺癌发生中交互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8期
10 龚莹;梁军;刘学奎;腾飞;王玉;;血γ谷氨酰转肽酶与代谢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对社区人群血压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宏海;张秋云;卢平;曾丽璇;何广平;;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矿物-腐殖质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环境矿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孙晓燕;李晓煦;侯杰泰;王宝玉;张瑶瑶;;用简单斜率分析交互作用:优势与实际应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焦红肖;时文涛;魏凤江;蔡春友;Kai Wang;Struan Grant;Hakon Hakonarson;R.Arlen Price;李卫东;;基于通路的肥胖症全基因组交互作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王玉军;王慎强;周东美;陈怀满;;两种土壤中邻苯二胺和铜交互作用的比较研究[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5 徐秋萍;;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交互作用[A];2007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焦红肖;Kai Wang;Struan Grant;Hakon Hakonarson;R Arlen Price;李卫东;;脂联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于通路的交互作用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7 刘国建;;“网络社会”的特性及其哲学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8 张静;赵艳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和血糖控制及其交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沈靖;王润田;邢厚恂;王理伟;王朝曦;王滨燕;李茂森;王建明;华召来;郭春华;王心如;徐希平;;细胞色素P4501A1基因多态性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包燕;包伟;张儒励;;农药复配投毒在水样中检出1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田骆冰;9p21上位点多态性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联研究及其与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岑晗;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3 王澜;基于广义相关性的多Agent交互作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纯生;两个双等位基因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迪;小麦镉砷交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单晓晨;2~m(2~l)~1设计包含纯净的两因子交互作用成分的条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代杏子;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学说及演化:交互作用发展观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郝丽荣;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辛玉玲;Cr(Ⅵ)、AS(Ⅴ)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和生物的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7 张敏;土壤—植物体系硼镉交互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8 李芳玉;多数量性状的整体基因间交互作用统计推断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9 于萍;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的关联分析及基因型交互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张诗卉;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及其与血脂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49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84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