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酶体辅助因子PafC在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耐受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6-02 02:53

  本文选题:蛋白酶体辅助因子 + 分枝杆菌 ; 参考:《西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简称结核菌)引起的全球性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三分之一的人感染过结核菌,而仅在2012年结核病患者就有860万,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高达130万。结核病疫情如此严重,除了其致病菌结核菌的独特致病特性外,多重耐药结核(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的出现以及和结核菌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共感染,使得结核病疫情更加难以控制。 目前治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包括异烟肼(Isoniazid, INH).利福平(Rifampicin, RIF)、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PZA)以及乙胺丁醇(Ethambutol, EMB)对MDR-TB和XDR-TB患者无效。因此二线抗结核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为MDR-TB和XDR-TB患者的主要药物。其中氟喹诺酮药物因具备低毒副作用和大量的衍生物的特点而倍受重视。然而,针对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菌的不断出现使得结核病防控雪上加霜。 因此,我们试图寻找分枝杆菌耐氟喹诺酮药物的新机制,将相关基因作为潜在的氟喹诺酮药物增效剂靶点,为解决MDR-TB和XDR-TB的药物开发提供基础。本实验之前的工作初筛到了一株对莫西沙星超敏感的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irum smegmatis)突变株M371,并鉴定了转座子插入的位点。本课题将进一步验证突变株M371超敏感的表型及其机制,并初步探索突变株在胁迫反应中的作用。 首先,采用8倍野生型耻垢分枝杆菌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的莫西沙星处理耻垢分枝杆菌野生型和突变株M371,记录处理不同时间后的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计算存活率并作杀菌曲线,验证突变株M371的莫西沙星超敏感表型。然后,为了研究基因MSMEG_3888在耻垢分枝杆菌在天然耐受(intrinsic resistance)莫西沙星中的作用,构建突变株M371的回补菌株。而MSMEG_3888结核菌H37Rv中的对应基因为Rv2095c。将基因Rv2095c克隆并连接到穿梭质粒pALACE上,并将重组质粒pALACE-Rv2095c电转化入突变株M371,获得回补菌株。并采用Western-blot检测回补菌株中基因Rv2095c的表达和MIC实验判断对莫西沙星的敏感性。最后,探索突变株M371、野生株和回补菌株在表面性质方面的差异,并以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及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SDS)模拟肺泡的环境来研究三株菌的胁迫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耻垢分枝杆菌突变株M371的经莫西沙星处理存活率比野生型低,为莫西沙星超敏感表型。通过菌液PCR验证和基因测序,证明了成功构建了回补菌株M371-pALACE-Rv2095c。Western-blot验证了Rv2095c异源表达成功,并且回补菌株与野生型具有相同的耐受能力。由此证明了基因MSMEG_3888参与对莫西沙星的本底耐受。在生物表面性质方面,耻垢分枝杆菌野生型、突变株M371和回补菌株,三者在单菌落形态和滑动能力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脂质系数方面差异明显,突变株较野生型明显下降。三者在SDS耐受水平无显著差异,突变株较野生株在双氧水耐受水平亦无明显差异。三株菌在胁迫应答中无明显差异。 因此,本研究证明了基因MSMEG_3888的参与天然耐受,基因MSMEG_3888并不影响耻垢分枝杆菌的表面性质,亦不参与胁迫应答。
[Abstract]:Tuberculosis is a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one - third of the world ' s people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tuberculosis , but only in 2012 there were 8.6 million TB patients . The number of tuberculosis deaths in the world was 1.3 million . The presence of multi - 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 MDR - TB ) and broad - resistant tuberculosis ( XDR - TB ) , and tuberculosis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HIV ) , were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 in addition to their unique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

Currently , first - line drugs for tuberculosis include Isophthalazide ( INH ) . Rifampicin , rif , pyrazinamide ( PZA ) and ethambutol ( emb ) are ineffective for MDR - TB and XDR - TB patients . Therefore , two - line anti - tuberculosis drugs , such as aminoglycosides , polypeptide antibiotics and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 are important drugs for MDR - TB and XDR - TB patients .

Therefore , we try to find a new mechanism of fluoroquinolone drug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which will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rug development of MDR - TB and XDR - TB .

The mutant M371 was cloned and ligated into the shuttle plasmid pALAC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utation strain M371 was cloned and ligated into the shuttle plasmid pALACE , and then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ALACE - Rv95c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shuttle plasmid pALAC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rate of M371 of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mutant strain M371 was lower than that of wild type , which was more sensitive than wild type .
However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utant strain and wild - type strain at SDS - tolerance level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lerance level between mutant strain and wild strain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tress response .

Therefore ,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gene MSV3888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 nor was it involved in the stress response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珂欣;莫西沙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06期

2 刘春芳;;莫西沙星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1例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年S2期

3 王水利;;莫西沙星治疗双侧细菌性肺炎1例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年S2期

4 ;静脉给予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MOTIV)的临床疗效——MOTIV研究概述[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年S2期

5 张齐;;莫西沙星联合治疗复治肺结核1例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年S2期

6 郭宇;;莫西沙星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例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年S2期

7 连玉珍;牟晓玲;宋瑞丽;;莫西沙星口服致过敏性休克1例临床抢救[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13期

8 邓青;谭献文;;80例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36期

9 毛梓源;刘琳;赵琦;于海英;;莫西沙星致肌腱断裂不良反应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9年03期

10 马丽娜;崔云婧;冯明;;静脉滴注莫西沙星致肝功能异常5例[J];中国药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闻满华;闫素英;褚燕琦;程红勤;;莫西沙星31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涌;何顺舟;袁俊波;;莫西沙星的不良反应[A];2010年度全国医药学术论文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0年

3 任晓蕾;张海英;李玉珍;;关注莫西沙星不良反应引起的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邢颖;毛璐;甄健存;;莫西沙星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文献分析[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丁庆明;苏伯固;;莫西沙星的26例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任晓蕾;李玉珍;;莫西沙星致横纹肌溶解症2例[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李勉珊;;莫西沙星致心律失常1例[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薛良庭;;氨茶碱注射液与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9 周冰;张俊;张黎明;;93例莫西沙星致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析[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郑策;甄健存;;莫西沙星诱导Q-T间期异常延长[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陶春祥;治疗重症呼吸道感染的新药莫西沙星[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广文;莫西沙星 安全可靠[N];医药经济报;2002年

3 广文;治疗呼吸道感染 莫西沙星全面出击[N];医药经济报;2002年

4 小芳;莫西沙星更具优势[N];医药经济报;2004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伦;莫西沙星:氟喹诺酮类的“明日之星”[N];医药经济报;2003年

6 王雪飞;盐酸莫西沙星对抗慢支疗效出色[N];健康报;2007年

7 朱国旺;AECB早期诊断率低[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知陶;全面、迅速、高效[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记者 徐述湘;莫西沙星可迅速改善AECB患者症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赵瑞祥;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莫西沙星(上)[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秀泉;新型光催化剂降解盐酸莫西沙星及灭活病原微生物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2 李朝霞;喹诺酮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内体外耐药突变选择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3 袁文臻;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纠正H.pylori阳性患者缺铁性贫血的系统评价[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李国庆;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昌欣沙星的药效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刘九雨;7-取代吡咯烷基及5-氨基-8-甲氧基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菌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6 蒋锦;7-不同环胺取代的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菌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7 王东;流感嗜血杆菌形成生物被膜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急性发作相关性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8 侯江厚;免疫制剂在耐多药结核病治疗中作用的研究[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2年

9 江勇;沙眼衣原体临床株体外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10 孟静;HERG通道开放剂ICA-105574抗心室复极延迟所致心律失常和心肌肥厚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慕燕萍;莫西沙星治疗泌尿生殖系感染临床意义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温利民;盐酸莫西沙星的合成工艺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3 梁赣锋;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D];浙江大学;2011年

4 朱文静;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5 张s,

本文编号:1967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967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3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