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结核病(tuberculosis,TB)至今仍是全球感染率最高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病死率仅次于艾滋病。据估计,目前全人类已有近1/3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15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我国TB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已高居全球第2位。诊断率低是我国结核病发展和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TB的诊断率不足60%,肺外结核的诊断更是难上加难,综合各种手段进一步提高TB的诊断水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无疑对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病学控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超过90%的人口感染MTB后长期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终身不发病,机体主要通过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吞噬清除MTB,未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的MTB则寄生于巨噬细胞内造成潜伏感染。潜伏感染者可在局部建立有利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Treg)募集、存活的环境,并抑制特异性免疫应答,致使其不被彻底清除,能够保持休眠和静止状态,与潜伏感染者机体免疫系统维持一种平衡,这就是其既不发病也无法将体内MTB彻底清除的主要原因。而结核患者体内,效应细胞的抗结核活性非常弱,甚至处于"无能"状态。当潜伏感染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时,其体内的MTB复活并播散,进而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据估计,约5%~10%的潜伏感染者将发展为结核病患者,其中大多数为肺结核。肺结核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不仅与MTB的数量和毒力有关,与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结核病的免疫机制非常复杂,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对结核病的发病和演变具有决定意义。T细胞主要分为CD4~+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两类。其中Th细胞又分为Th1型细胞和Th2型细胞,分别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Th1细胞主要分泌IFN-γ、IL-2、IL-12、IL-18等因子促进细胞免疫,Th2细胞主要分泌Ⅱ-4、IL-6、IL-5、IL-13、IL-10等因子介导体液免疫反应。近年来关于Th1/Th2平衡与结核病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结核患者体内Th1/Th2失衡及其动态演变贯穿于结核病全程,对结核病的进展、恶化、控制和预防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结核菌属于胞内寄生菌,体液免疫难以对其发挥作用。机体抗结核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以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据研究报道,结核病患者和结核病小鼠体内均存在Th2反应增强,Th1反应低下的现象。Th2细胞因子可以抑制单核细胞和T细胞向病灶聚集,影响结核结节的形成。研究发现,病情较轻的肺结核患者优势表达Th1型细胞因子,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则优势表达Th2型细胞因子,如IL-4水平升高。据文献报道,有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CK)参与了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机体抗结核免疫以T细胞免疫为主,效应CD8~+CTL则发挥细胞毒作用,通过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B(granzyme B,GrB)途径直接杀伤感染靶细胞,暴露并清除胞内寄生的结核菌;效应CD4~+Th1细胞释放γ-干扰素(interferon-γγ,IFN-y)、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等细胞因子,激活和趋化巨噬细胞,促进细胞向病灶处聚集,增强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力;巨噬细胞在控制、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抗菌活性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细胞因子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介质,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细胞因子网络,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网络的紊乱有一定的关系。细胞因子之间存在复杂的网络关系,不同细胞因子的功能不同,相同的细胞因子也可有不同的功能,如IL-12,IL-23,IL-18和IL-27等细胞因子均能够促进IFN-y的产生,而IL-10、IL-4则抑制IFN-y的分泌。IL-6在MTB感染早期即在感染部位产生,具有抗炎和促炎的双重特性,并可增加MTB感染早期IFN-y的产量,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但也可通过抑制TNF-α和IL-18的产生促进MTB生长;IL-13对单核细胞抗炎作用和通过B淋巴细胞对人免疫应答刺激,说明它可与IL4和IL10共同引起Th2型应答效应,而从IL-13协同合成的影响看,它又可能是启动TTh1型免疫反应,说明IL-13是一种具有高度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对于结核细胞因子表达状况的"全景式"研究非常重要,不仅有助于了解结核病的免疫发病机制,还有利于探索和开发新的结核病免疫诊断方法,并为进一步开发其免疫治疗方法开辟新的途径。目前由于研究样本的种属差异、个体差异、不同发病时期、不同严重程度、不同研究方法等,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本课题为前瞻性观察研究,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多细胞因子检测方法Luminex,选择21种既往文献报道在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FRACTALKINE,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IFN-y,IL-2,IL-1β,IL-10,IL-4,IL-12(p40),IL-13,IL-1A,IL-12(p70),IL-17A,IL-5,IL-6,IL-8,IFN-y inducible protein(IP-10/CXCL-10),Macrophag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CXCL),MCP-3,Monocyte Inflammatory Protein 1 beta(MIP-1β),TNF-a and VEGF),检测它们在193例结核病人和84例正常对照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意义。随着对其进一步了深入研究,有望找到稳定的免疫诊断指标,并为免疫干预和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拟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1、目的:探讨结核病患者细胞因子的表达状态,并分析其在结核病免疫发病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采用多细胞因子检测方法Luminex检测广州市胸科医院住院自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的193例结核病人和84例正常对照的血浆细胞因子及收集结核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以百分比表示,组间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显著性检验的标准。结果结核病人和健康人对照的能做对比的19个细胞因子中IL-1β、IL-6、TNF-α、FKN、IL-2、IP-10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CP-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N-y、IL-10、IL-8、VEGF、GM-CSF、IL-12p40、IL-12p70、IL-13、IL-17A、IL-5、MCP-3、MIP-1β无统计学差异(P=0.072~0.849),但其中IL-10结核病人有升高趋势。(说明:可能由于研究试剂盒的原因部分细胞因子检测结果不理想如IL-4在患者,IL-1A在健康体检者,无法纳入分析)IL-1β:结核病人为 0.48±0.30(x±s)pg/ml,健康人为0.35±0.15(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252,p=0.001)。IL-6:结核病人为1.39±1.93(x±s pg/ml,健康人为0.76±1.25(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252,P=0.001)。MCP-1:结核病人为 130.32±53.62(x±s)pg/ml,健康人为153.30±96.67(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046,P=0.043)。TNF-α因子:结核病人为 5.32±4.14(x±s)pg/ml,健康人为3.78±1.86(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4.260,p=0.000)。FKN因子:结核病人为31.80±83.73(x±s)pg/ml,健康人为14.07±32.07(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543,P=0.012)。IL-2因子:结核病人为 0.37±0.45(x±s)pg/ml,健康人为0.26±0.12(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261,P=0.001)。IP-10因子:结核病人为 1120.33±1220.24(x±s)pg/ml,健康人为623.13±827.35(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948,P=0.000)。IL-10因子:结核病人为0.52±0.94(x±s)pg/ml,健康人为0.34±0.71(x±s)pg/ml,结核病人有升高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1.807,P=0.072)。结论结核病患者IL-2、IL-6及IL-10的升高在结核病Th1/Th2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TNF-α、IP-10、IL-1β及FKN等保护性免疫因子的升高,在调动机体清除MTB的免疫保护功能,但趋化因子MCP-1降低不利于MTB的清除,以上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使机体在清除MTB菌的同时不会造成病理性免疫损伤,但细胞免疫的平衡紊乱对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细胞因子尤其IP-10可能对结核诊断具有很好的探索价值。2目的:探讨不同的肺部病灶、空洞、痰菌负荷量的细胞因子变化及其意义。对象与方法:第一部分中的肺结核病人进行分组:(1)无空洞组有96人年龄;有空洞组为69人。(2)按照病灶所占肺野范围分为1-2个肺野组63例;3~4个肺野组42例;和5-6个肺野组72例。(3)根据肺结核痰菌负荷量,痰检量-组有67人;痰检量+组为50人;痰检量++组为27人;痰检量≥~+++组为21人;测细胞因子及统计方法同前。结果(1)结核病人中无空洞组和有空洞组测量的20个细胞因子包括:IFN-y、IL-10、IL-1β、IL-6、IL-8、MCP-1、TNF-α、VEGF、FKN、GM-CSF、IL-12p40、IL-12p70、IL-13、IL-17A、IL-2、IL-5、IP-10、MCP-3、MIP-1β 和 IL-1A,均无统计学差异(P=0.135~0.941)。(2)按病灶不同分组检测的20个因子有统计意义的是IL-6、TNF-α、IP-10和IL-1 A。IL-6:≤2 组 795.48±644.64(x±s)pg/ml,3~4 组 879.45±718.61(x±s)pg/ml,5 组 1641.95±1708.86(x±s)pg/ml,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3.812,P=0.011),多重比较发现≥5组高于≤2组和3~4组(p0.05)。TNF-α:≤2组4.39±2.28(x±s)pg/ml,3~4 组 4.62±2.70(x±s)pg/ml,≥5 组 6.82±5.80(x±s)pg/ml,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7.764,P0.001),多重比较发现≥5组高于≤2组和 3~4 组(p0.05)。IP-10:≤2 组 795.48±644.64(x±s)pg/ml,3~4 组879.45±718.61(x±s)pg/ml,≥5 组 1641.95±1708.86(x±s)pg/ml,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11.170,p0.001),多重比较发现≥5组高于≤2组和3~4组(p0.05)。IL-1A:≤2 组 4.31±15.35(x± s)pg/ml,3~4 组 2.77±15.07(x±s)pg/ml,≥5 组 20.39±69.67(x~+s)pg/ml,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3.230,P=0.042),多重比较未发现差异,但≥5组较其他两组有升高趋势。(3)按痰菌负荷不同分组检测的IL-6、GM_CSF、IL-12p70和IL-13有统计学差异。IL-6:-组 1.15±1.49(x±s)pg/ml,+组 1.41±1.41(x±s)pg/ml,++组1.50±2.33(x±s)pg/ml,≥+++组2.86±3.63(x±s)pg/ml,四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3.812,P=0.011),多重比较发现≥+++组高于-组、+组和++组(p0.05)。GM-CSF:-组 4.15±3.68(x±s)pg/ml,+组 3.02±1.64(x+s)pg/ml,++组 2.65±1.74(x±s)pg/ml,≥+++组2.98±1.14(x±s)pg/ml,四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2.947,P=0.035),多重比较发现-组高于+组、++组和≥++组(p0.05)。IL-12p70:-组1.27±0.73(x±s)pg/ml,~+组 2.21±4.11(x±s)pg/ml,++组 1.23±0.51(x±s)pg/ml,≥+++组 3.77±6.64(x±s)pg/ml,四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3.503,P=0.017),多重比较发现≥+++组高于-组和++组(p0.05)。IL-13:-组0.12±0.32(x±s)pg/ml,+组 0.48±2.35(x±s)pg/ml,++组 2.73±13.89(x±s)pg/ml,≥+++组7.21±18.74(x±s)pg/ml,四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3.761,P=0.012),多重比较发现≥+++组高于-组和+组(p0.05)。结论(1)细胞因子不随肺结核有无空洞而变化,提示肺结核有无合并空洞可能与免疫紊乱无明显相关性。(2)IL-6随着病灶增多或痰菌负荷增加而升高,对病情有判断价值,可能有开发为疗效、预后判断指标的潜在价值。(3)随着病灶增多,IP-10和TNF-α的保护性细胞因子及IL-6免疫抑制因子和双向调整因子IL-1A亦升高,多种因子的网络效应决定着病情变化。(4)随着痰菌负荷量,Th2型细胞因子IL-6、IL-13及Thl型细胞因子IL-12p70都有升高趋势,避免了由于过度强烈的Thl反应可能对宿主整体造成的病理免疫损害。但保护性因子GM-CSF的下降使MTB的清除下降可能是痰菌负荷增加的原因之一。总之,机体是一个复杂的免疫调整网络,随着病情的变化,免疫保护、免疫抑制的因子都在变化。3目的:从初治及复治肺结核和结核病类型(即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支气管结核)两个方面分组对其细胞因子进行分析,探索其特点并分析其在结核病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第一部分中的病人进行分组:(1)初治组有148人,复治组为23人。(2)结核病类型分组:肺结核病人有102人,结核性胸膜炎有28人,气管结核有30人。测细胞因子及统计方法同前。结果(1)按初治复治不同分组检测有统计意义的细胞因子是IL-10和TNF-α。IL-10:初治组为 0.34±0.18(x±s)pg/ml,复治组为 0.67±0.78(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280,p=0.029)。TNF-α:初治组为3.77±1.08(x±s)pg/ml,复治组为 5.35±2.70(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913,P=0.006)(2)按结核类型分组有统计意义的细胞因子是IL-8和MCP-1。IL-8:肺结核病人4.51±5.44(x±s)pg/ml,结核性胸膜炎病人 6.64±9.30(x±s)pg/ml,气管结核病人2.68±1.57(x±s)pg/ml,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3.166,P=0.045),多重比较发现气管结核病人低于肺结核病人和结核性胸膜炎病人组(p0.05)。MCP-1:肺结核病人144.44±53.97(x±s)pg/ml,结核性胸膜炎病人 125.32±45.14(x±s)pg/ml,气管结核病人108.64±43.81(x±s)pg/ml,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5.965,P=0.003),多重比较发现气管结核病人低于肺结核病人(p0.05)。结论(1)TNF-α、IL10分别代表者保护性免疫及抑制性免疫,两者在结核的复发中发挥着作用。(2)结核性胸膜炎较肺结核、支气管结核CD4T淋巴细胞下降,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相应减少,提示结核性胸膜炎免疫紊乱明显。IL-8是促炎因子,在三组间结核性胸膜炎明显升高,与结核性胸膜炎的形成机制有一定的关系。MCP-1在三组间低于肺结核组,高于气管结核组,提示三种不同类型的结核病有不同的免疫机制。(3)支气管结核IL-8、MCP三组中最低,提示患者的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下降,可能与支气管结核的形成有关。总之,CD4T、IL-8和MCP-1在不同类型的结核病变中有不同的免疫作用。4、目的:耐药肺结核的血浆细胞因子的表达状态及意义,并进一步从多个方面初步探索耐药的危险因素。对象与方法:第一部分中的有药敏结果的100例病人进行分组。敏感组66例;耐药组34例。临床资料及细胞因子的获得同第一部分。从各个方面耐药肺结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测细胞因子同前。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以百分比表示,组间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首先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单变量Logistic Regression,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10)进入二分类多变量logistic analysis,变量选择采用Backward LR法。以P0.05作为显著性检验的标准。结果4.1年龄和血沉有统计学差异,年龄:敏感组为38.83±21.45(x±s),耐药组为49.61±20.44(x±s),两组年龄有统计学差异(t=-2.281,P=0.025)。血沉:敏感组为 49.47±27.76(x±s),耐药组为 63.50±33.37(x±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035,p=0.045)。4.2初治复治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X~2 =12.371,p=0.000)。复治比例敏感组为5.6%,耐药组为32.0%。4.3敏感组和耐药组测量的20个细胞因子分析。IL-10、IL-2 和 MCP-3 有统计学差异。IL-10:敏感组为 0.53±0.57(x±s)pg/ml,耐药组为0.31±0.13(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980,p=0.004)。IL-2:敏感组为0.43±0.54(x±s)pg/ml,耐药组为0.28±0.09(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291,P=0.025)。MCP-3:敏感组为 3.03±8.69(x±s)pg/ml,耐药组为0.58±1.42(x±s)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317,p).023)。4.4影响耐药与否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血沉、复治有统计学意义,而细胞因子均未发现有意义的变量。年龄:OR值为1.023(95%CI:1.003~1.045),随着年龄的增加耐药(P=0.028);血沉:OR值为1.016(95%CI:1.000~1.032),随着血沉的增加耐药(P=0.049);复治:OR 值为 7.934(95%CI:2.199~28.629),复治越耐药(P=0.002)。4.5影响耐药与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沉:OR值为1.022(95%CI:1.003~1.042),随着血沉的增加越耐药(P=0.024);复治:OR值为8.277(95%CI:1.941~35.304),复治患者易耐药(P=0.004);细胞因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复治和血沉升高是肺结核耐药的的危险因素。细胞因子尽管在本研究中不是耐药的危险因素,其代表的免疫状态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但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明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晓丹;刘启发;;细胞因子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03期
2 李晓红;盛光耀;;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项细胞因子测定价值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5期
3 曹雪涛;第二届国际细胞因子会议评介[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0年03期
4 曹雪涛,叶天星,杜平;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网络的基础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0年05期
5 曹雪涛,叶天星,杜平;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网络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0年05期
6 史久华;细胞因子与疾病[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3年05期
7 刘卫京,吕秋军;细胞因子小分子模拟物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0年11期
8 孟宪钧;外科感染和细胞因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年12期
9 ;《细胞因子研究方法学》工具书出版[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0年03期
10 赵武述;细胞因子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展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国;陈波;肖亮;张颢;展昭民;张伯龙;马军;;细胞因子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临床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窦永喜;景志忠;候俊琳;骆学农;才学鹏;;细胞因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窦永喜;景志忠;候俊琳;骆学农;才学鹏;;细胞因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窦永喜;景志忠;候俊琳;骆学农;才学鹏;;细胞因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凤蕴;吕雪莹;于伟玲;王丽群;王琳;李殿俊;;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几种细胞因子的检测[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6 邹峥;张淑华;柯江维;;小儿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因子产生及干预的研究[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邹峥;张淑华;柯江维;;小儿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因子产生及干预的研究[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邹峥;张淑华;柯江维;华学明;刘小惠;;小儿幼年特发性关节细胞因子产生及干预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万遂如;;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疗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占国;袁小彭;罗宇维;何懿;孙尔维;;通过细胞因子谱评估免疫抑制剂对人免疫状态的作用[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仇逸;口服细胞因子治疗肿瘤将获突破[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通讯员 何育萍 记者 王玉华;我省细胞因子研究获重大突破[N];湖北日报;2001年
3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张鲁勤;白介素18等细胞因子在非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及临床研究[N];徐州日报;2005年
4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徐叔云 魏伟 王华 吴成义 李常玉;细胞因子是柄双刃剑[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本报特约通讯员 吴志军;向一个个“第一”冲击[N];解放军报;2002年
6 王振坤;人体的血液防线之一[N];家庭医生报;2007年
7 ;独辟蹊径 追根溯源[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新言;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吗?[N];科技日报;2005年
9 王苏平;探究中医证本质[N];健康报;2004年
10 清华;世界多肽药物的研发概况[N];中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军;白细胞介素-21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王婧瑶;卵巢癌患者髓源性抑制细胞、调节性T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徐金成;环意大利公路自行车赛中能量代谢与肌损伤及细胞因子相关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4 关连越;胰蛋白酶抑制剂保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机制和影响肝移植物存活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王佳;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6 董海平;结核患者血浆细胞因子表达与临床表型及结核耐药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7 杨彬珧;血浆细胞因子与心率变异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石一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炎前细胞因子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8年
9 牛忠英;三种细胞因子对牙周膜纤维细胞功能和基因调节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1年
10 夏红天;细胞因子与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树玉;复方补筋片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血浆中性激素与细胞因子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高雁怩;ALV-J感染后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促进IL-6产生的机制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陈姣;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负调控分子PD-1和CTLA-4表达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黄琼;改良细胞因子鸡尾酒诱导肺腺癌细胞总RNA转染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效应的体内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于炳旗;恶性肿瘤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发病特点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牛小慧;双氢青蒿素联合顺铂对荷瘤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孙聪聪;骨髓增殖性肿瘤中JAK2V617F突变及IL-6、TNF-α、IL-32、IL-37的定量测定及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李少慧;乳酸杆菌对细胞因子及TLR-NF-κB途径的调节作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董杰;多肽及γ链细胞因子对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10 李健;不同类型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模式及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
本文编号:
2369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