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研究背景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是一种新发蜱传病毒,能感染人并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该病是近年来首先发现于我国中部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发传染病。自2010年首例发现至今,已席卷中国大陆19个省份。周边国家日本和韩国也相继有零星病例报道。另外,有报道称美国从两例患者体内分离出的另一种隶属于白蛉病毒的Heartland病毒,该病毒的基因与SFTSV的基因极为相似。患者在被蜱虫叮咬后,潜伏期一般为5-12天。大多数患者起病急,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多数为持续性高热,严重的可达到40℃以上)、白细胞计数和(或)血小板计数减少。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疾病者、免疫力低下者及诊断治疗不及时者,感染后病情危重。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伤而死亡,病死率在6.3%~30%之间波动。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医生一般依靠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测结果,开展针对性治疗。高病毒载量和重症临床结局相关研究,部分诠释了病毒载量在患者预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关于SFTS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病毒载量变化的研究却很匮乏。另一方面,针对SFTSV感染患者在整个病程的免疫反应是增强还是被抑制依旧不清楚,SFTS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与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二.研究目的掌握SFTS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病毒变化规律,探讨影响病毒载量的因素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描述SFTS患者的免疫水平及其变化规律,分析患者免疫反应与疾病预后的关系。三.研究方法对于符合SFTS疑似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收集临床资料信息。收集的血清标本(即患者整个住院期间收集的血清)进行核酸提取。使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FTSV,根据绘制的标准质粒曲线,对血清阳性标本病毒载量定量检测。对于符合随访病例纳入标准的SFTS病例,填写随访调查表格。每次回访时,对参与者进行常规的血液检查(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测等)。采集的血清标本,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方法进行Ig M、Ig G抗体效价测定。另外,在征得参与者同意后,采集5ml EDTA抗凝血,在6小时内进行淋巴细胞分离,用于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四.研究结果基于SFTS病例纳入标准,本研究于2013年4至11月在哨点医院共纳入了208例患者。患者发病第3天,病毒载量均值为3.79±2.38Log10copies/ml;发病第6天,病毒载量达到峰值,为4.29±2.59Log10copies/ml;发病第15天,病毒载量下降至2.13±2.16 Log10copies/m L。患者入院第1天,检测SFTSV的阳性率为44.4%(4/9);发病第3天,阳性检出率最高,达到82.5%(33/40);发病第6天,减少至78.5%(117/149);发病第12天,阳性检出率为57.5%(103/179);发病第18天,阳性检出率降至55.6%(25/45)。病毒载量的峰值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的最低值出现在患者发病的第6天;血小板(Platelet,PLT)的最低值、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峰值滞后于病毒载量峰值3天,而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峰值滞后于病毒载量峰值6天。收集的标本PLT计数恢复正常水平时,仍有34.3%(47/137)的标本SFTSV检测为阳性。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时,55.6%(80/144)的标本可检测到SFTSV。而重要的生化指标AST、LDH和CK恢复正常范围时,SFTS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8%(20/65)、34.8%(16/46)和50.7%(76/150);SFTS患者WBC与PLT计数均恢复到正常范围时,仍有30.8%(20/65)患者的SFTSV检测为阳性。对符合随访病例纳入标准的SFTS病例,于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共纳入了298例患者。出院后,55名患者参与了长期随访,共收集标本438份。在SFTS患者发病6个月的回访时间里,观察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各有3例(5.9%),4例(7.8%)和1例(2%)。SFTS患者发病第4天,血清中可以检测到特异的Ig M抗体,患者发病的第4周,Ig M抗体滴度达到峰值,6个月后仍能低水平检出。SFTS患者发病的第4周,Ig M抗体阳性检出率最高(79.4%,27/34);随访第3个月,Ig M阳性检测率为35%(14/40);随访第6个月,Ig M阳性检出率仅为10.9%(6/51);随访进行到第9个月时,无Ig M阳性标本检出。SFTS患者Ig G阳性检出率在随访的第6个月最高(89.1%,49/55),特异性抗体Ig G的滴度达到峰值;随访第9个月时,Ig G阳性检出率为87.3%(48/53);随访第18个月,阳性检出率为87.2%(41/47);随访第30个月,Ig G阳性检出率为84%(21/25)。对纳入病例的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发现患者在感染SFTSV的第1周出现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显著减少。SFTS重症病例的CD3 T细胞数量可减少至176.8 cells/mm3,其中,CD4可减少至66 cells/mm3,CD8可减少至63cells/mm3。患者在感染SFTSV的第6周,各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计数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五.研究结论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住院期间病毒载量的前瞻性研究(1)入院时,55.6%患者SFTSV检测为阴性,提示临床医生在对病人进行临床诊疗过程中,仅依据一次RT-PCR检测结果是不妥的。基于RT-PCR检测SFTSV的诊断手段,在患者发病后的第3天再次进行SFTSV检测,其临床参考意义更可信,同时也可以避免误诊或漏诊的发生。(2)SFTS患者发病第6天,患者体内病毒拷贝量达到峰值,造成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危险最高。(3)重症患者病毒载量的初始值和峰值远高于轻症患者,特别是入院时间间隔过长的高龄女性患者体内病毒载量更高,病毒排泄速度相对较慢。另外,5例死亡病例的病毒载量的峰值大于107copies/ml,这一数值可以作为阈值,预测患者发生死亡的可能。同时提示临床医生需及时采取临床措施,干预治疗。(4)实验室检测参数WBC、PLT、AST、ALT、LDH和CK的异常变化与患者体内病毒拷贝量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临床医生诊断和病情分析的辅助参考。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免疫特征的前瞻性研究(1)SFTS病例感染后第1周,其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显著减少,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坏,患者体内产生针对SFTSV的特异性的Ig G和Ig M抗体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病情的恶化。因此,在患者感染早期,针对性开展免疫功能相关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2)Ig M和Ig G抗体滴度在临床诊疗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特异性的Ig M抗体可在发病第4天检测到,第4周达到峰值,监测第6个月已经很难检测到。因此,在发病早期,这一规律可以用来判断病人是否已经存在病毒感染。Ig G抗体在患者发病后第3周可以检测到,第6个月达到峰值。大多数随访患者的Ig G抗体持续超过3年,提示患者如再次暴露于SFTSV,已有的免疫水平可提供保护,防止其再次感染SFTSV。同时,在未来开发出可用的SFTSV疫苗后,该研究结果可对疫苗的使用策略提供有效的参考。(3)初始病毒载量偏高或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例如有基础疾病史的高龄患者,固有免疫严重抑制,其启动适应性免疫时间延长,导致病毒的清除迟缓。基于此研究,认为SFTSV可通过操纵和攻击启动抗病毒反应的细胞,弱化宿主免疫应答,抑制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临床症状加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小林;病毒载量随丙肝中白介素10增加[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4年01期
2 莫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研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9年06期
3 王景泉;郭彩萍;李在村;吴昊;;丙型肝炎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感染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毒载量影响[J];临床荟萃;2007年03期
4 徐焕宾,贲昆龙,曾涛,李劲光;检测HIV-1载量的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J];中国病毒学;2001年02期
5 商庆华,徐传镇,卓海龙,陈崇兴,张光曙;脑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病毒载量的关系[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年01期
6 李剑军;梁炳健;刘鑫;赵书银;黄丽花;张鸿满;;艾滋病病毒载量检测质量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2年06期
7 曾劲伟;杨光;陈姝;崔金环;;佛山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年18期
8 朱帆;;国产试剂测定艾滋病患者HIV病毒载量及临床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9 刘会娟;张肖肖;蒋自强;;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病毒载量检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35期
10 张艳梅;潘自铁;高永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与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静;李梅;罗福龙;黄成瑜;;荧光定量PCR检测HIV病毒载量两种核酸提取法的比较[A];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路新利;赵宏儒;陈志强;赵翠英;李保军;李岩;李巧敏;刘丽花;白广义;;通过艾滋病人病毒载量变化分析抗病毒疗效[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黄德东;孙永涛;翟嵩;庄严;宋扬;刘清泉;;基于逆转录酶活性和基于RNA数量的HIV病毒载量测定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段呈玉;;中医药治疗82例HIVAIDS患者HIV病毒载量变化的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邹学森;陈文学;陈岳青;黄秀珍;汪国勋;;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与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李敏伟;沃健儿;倪淑君;王静;李兰娟;;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BV病毒载量系统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监测的意义[A];2012年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感染科医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陶诗奇;何登明;李茂仕;吴俊秋;谭朝霞;王宇明;;高病毒载量的男性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临床表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徐立然;张世玺;张明利;;艾滋病免疫学指标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红心;张福杰;韩宁;兰孟冬;姚均;刘志英;卢联合;魏红山;;HAART间断过程中中药对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宋志刚;秦波音;张小楠;管文彩;张晓玲;袁正宏;周文江;胡芸文;;EV71感染临床症状与组织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FDA批准检测HIV病毒载量的新方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沈礼;雅培五年内三次荣获创新大奖[N];消费日报;2007年
3 柳湘;艾滋病治疗回顾与展望[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记者 李颖 通讯员 段文利;适合国情的廉价“疗效评价模式”有望建立[N];科技日报;2006年
5 记者 冯国梧;我抗艾滋病创新药物可使病毒载量下降18倍[N];科技日报;2007年
6 王政;中药治疗艾滋病研究的新曙光[N];科技日报;2004年
7 姜澜;REALMRK研究证实 拉替拉韦钾适用于所有HIV-1成年感染者[N];中国医药报;2011年
8 付德明;复旦大学证实:中药XQ-9302治疗艾滋病疗效肯定[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苏小鸣;规范化检测实现肝炎治疗最佳效果[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彦春;HIV/AIDS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皮肤表现特点及与免疫状态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2 张政;SARS病人和HIV感染者/AIDS病人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征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建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病毒载量与抗体动态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2 李洋;2707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人博卡病毒1型检出、病毒载量与基因突变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3 刘墨涵;HBV DNA序列和HBeAg状态对血清HBsAg滴度与病毒载量相关关系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程海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尹芳;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病毒流行病学及人类博卡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6 蔡少航;拉米夫定加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的对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7 陈义春;持续性HBV感染者肝损伤及相关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吴亚梅;两种方案治疗100例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自身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孙国全;中国HIV/AIDS患者B7-H1的表达特点及与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10 郭建;HHV-8病毒载量与Kaposi肉瘤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
本文编号:
243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