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的预防作用已成定论,但其长期效果有待评价。随着治疗在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中的普遍推广,治疗者及与其存在高危行为的密切接触者将成为最主要的艾滋病相关人群。对艾滋病单阳家庭包括治疗者家庭开展长期随访研究,有助于了解治疗的远期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目的1.分析驻马店艾滋病单阳家庭的阴性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率及影响因素,重点评估治疗对阴性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的预防作用及其时间效应,建立治疗对阴性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和对原阳者临床效果之间的关联;2.分析在治疗条件下进一步影响单阳家庭阴性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的因素,在描述阴性配偶HCV感染的年龄、时期、队列特征基础上,尝试探索阴性配偶感染HCV和夫妻无保护性行为对治疗者家庭HIV性传播的交互作用;3.了解观察期内治疗者家庭中原阳者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其与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间影响因素的相似性。方法数据来源为2008-2014年在驻马店市建立的艾滋病单阳家庭前瞻性、开放式队列,每年随访一次,分别收集夫妻双方的社会人口学信息、性行为信息和部分实验室检测信息等。队列的一级结局事件为阴性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次级结局事件为原阳者在观察期内死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局事件的影响因素。采用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描述阴性配偶HCV抗体阳性率的时间特征。通过交互作用相加模型评估配偶HCV感染和夫妻间无保护性行为对阴性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风险的交互作用。结果2008-2014年调查的全部4689个单阳家庭中,阴性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率平均0.50/100人年,影响因素有:原阳者基线年龄≥50岁(HR=1.76, 95% CI:1.08-2.89)、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350个/mm3(HR=1.66, 95% CI:1.04-2.63)、观察期接受治疗过(HR=0.46,95% CI:0.25-0.83)和最近一年夫妻间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HR=0.03,95% CI:0.02-0.05)。抗病毒治疗减少了54%的HIV传播风险,治疗时长大于11年者的阴性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风险是治疗时长小于等于11年者的0.30倍。各人群亚组中,接受抗病毒治疗家庭的阴性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风险、原阳者死亡风险基本低于未治疗家庭。4196个治疗者单阳家庭中,阴性配偶的HIV血清抗体阳转率为0.44/100人年(95% CI:0.43-0.45),影响因素有:年龄≥50岁(HR=1.79,95% CI: 1.08-2.95)、基线病毒载量水平400 copies/ml(HR=2.57,95% CI:1.58-4.18)、基线无艾滋病相关症状(HR=1.79,95% CI:1.06-3.05)、入组后启动抗病毒治疗(HR=2.26,95% CI:1.14-4.49)、阴性配偶感染HCV (HR=1.94,95% CI:1.17-3.20),以及过去一年夫妻间曾发生无保护性行为(HR=4.85,95% CI: 2.95-7.99)。根据年龄-时期-队列分析,这些治疗者家庭中阴性配偶HCV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χ2=7.50,P=0.01),以1950-1954年出生者HCV阳性率最高。以阴性配偶未感染HCV且未发生夫妻无保护性行为的治疗者家庭中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率(0.23/100人年)为参照,基于效应测量指标HR,夫妻间无保护性行为对配偶HIV阳转风险的单独作用(HR=3.48,95% CI: 1.37-8.85)大于阴性配偶HCV感染的单独作用(HR=1.46,95% CI:0.77-2.78),两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的作用(HR=7.59,95% CI:3.87-14.88)大于两者单独作用之和。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相加模型三个交互作用指标(RERI. API和SI)均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治疗者单阳家庭中原阳者的死亡率为1.88/100人年(95% CI:1.86-1.90),原阳者死亡风险较高的家庭,阴性配偶发生HIV阳转的风险也相对较高。类似于治疗者家庭阴性配偶HIV阳转的影响因素,原阳者年龄≥50岁者(HR=3.48,95% CI:2.67-4.55)、基线病毒载量水平400 copies/ml (HR=1.71,95% CI:1.32-2.22)、入组后启动抗病毒治疗(HR=1.53,95% CI: 0.95-2.46)也是这些家庭中原阳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此外,还有文化水平低(HR=1.33,95% CI:1.00-1.79)和基线CD4水平≤350个/mm3(HR=1.82,95% CI:1.39-2.39)。结论1.2008-2014年驻马店单阳家庭的阴性配偶HIV血清抗体阳转率较低。抗病毒治疗减少了当地单阳家庭中夫妻间HIV性传播和原阳者死亡风险,这一预防效果未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消失,体现了治疗对个体和公共卫生的益处。2.HCV感染对阴性配偶的HIV阳转有影响,提示应关注HIV相关人群的HCV感染情况,定期开展HCV筛查。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分析结果有助于改善高危人群中的HCV筛查和病例发现,提高工作效率。3.死亡风险高的治疗者,其阴性配偶有较高的HIV血清抗体阳转风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本开发出抗病毒新材料[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年04期
2 刘士敬;;抗病毒治疗中的“右倾防守”和“左倾冒进”[J];肝博士;2010年06期
3 郑应良;尹玲;李春生;;2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报告[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年04期
4 ;蘑菇可抗病毒[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8期
5 邵鸣;肖玉珍;;抗病毒治疗的“抓两头,看中央”[J];肝博士;2010年04期
6 蒋伟;白雪帆;;抗病毒肽结构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1年03期
7 宋艳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年09期
8 秦红英;赵清霞;何云;徐丽霞;;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年11期
9 邱涛;李建军;刘晓燕;徐金水;丁萍;徐晓琴;胡海洋;郭宏雄;傅更锋;还锡萍;羊海涛;;江苏省171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年11期
10 柳富会;金红梅;金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现状调查[J];中国医疗前沿;2013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芝芳;赵文学;吕芳玲;张朝侠;尚凤梅;;抗病毒治疗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刘永梅;李静;;193例乙肝病毒B型与C型感染者有无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较[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韩宁;梁洪远;;艾滋病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邹怀宾;朱理珉;梁树人;李嘉;戴晨阳;徐健;;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疗效关系[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信生;范瑞强;李红毅;yす,
本文编号:2471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47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