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血小板生成素对脑型疟疾的免疫效应特点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14:56
【摘要】:目的:脑型疟疾(cerebral malaria,CM)是由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疟疾并发症。大量的文献指出,脑疟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小板活化。过度的炎症反应以及微血栓的形成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如何减少免疫性病理损伤的发生,可能是预防以及治疗脑疟的关键。目前研究发现,在缺血、缺氧、创伤以及炎症损伤的动物模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现出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并且,在脑疟动物模型中,小鼠经过EPO治疗后,可观察到脑疟发生减少的现象,由此可见,EPO具备了抗CM的作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作为调节巨核系细胞成熟分化和血小板生成的重要造血因子,和EPO存在着一定的同源性。我们前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尾静脉给予人重组TPO,TPO能够显著抑制感染P.bANKA的C57BL/6小鼠脑疟的发生。和EPO类似,促血小板生成素也是由与配体分子c-Mpl结合而发挥着生物学的作用。目前的研究发现,其配体除了表达于巨核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和血小板之外,还被发现于部分的免疫细胞中,如人类的多形核细胞、树突状细胞(DC)、中性粒细胞等,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细胞的免疫功能。因此,本实验拟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将进一步研究TPO对脑型疟疾的免疫调节作用,力求揭示TPO抑制脑疟发生的可能机制,从而为TPO的效应特点阐明以及脑疟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构建P.b ANKA感染的C57BL/6小鼠模型,在研究中我们将观察TPO对感染小鼠脾脏中的树突状细胞、Th1免疫应答及炎症水平的影响。同时,DC2.4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在LPS和/或TPO刺激作用下,通过流式细胞术、ELISA、Real-time PC R等手段观察DC 2.4的TLR和表面分子及NF-κB P65 mRNA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检测c-Mpl的表达情况。结果:在C57BL/6小鼠模型的体内实验中,我们发现:(1)TPO能够抑制感染小鼠脑疟的发生;(2)TPO可以抑制感染小鼠脾脏中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功能;(3)TPO降低了感染小鼠脾脏Th1细胞应答和前炎症因子的表达;(4)TPO能够影响感染小鼠脾脏细胞中NF-κB通路的活化。在LPS刺激DC2.4的细胞模型中,我们发现:(1)TPO抑制DC2.4细胞TLR4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2)TPO抑制DC2.4细胞的成熟活化;(3)TPO降低DC2.4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4)TPO抑制DC2.4细胞的c-Mpl的表达。结论:在P.bANKA感染C57BL/6小鼠时,TPO可通过抑制树突细胞生物功能,降低Th1型应答和前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抑制感染小鼠脑疟的发生。在体外实验中,TPO能够降低DC2.4细胞TLR4的表达,同时可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分泌。这可能与TPO作用于DC2.4的c-Mpl,从而影响了NF-κB通路相关。
【图文】:
如图 1A 所示,Pb 组小鼠于感染后的第 5 天开始死亡7 、8 、12 天陆续死亡,而Pb+TPO 组则只在感染的后第止到感染后的第 15 天,,Pb+TPO 组仍有 7 只小鼠存活;b+TPO 组在感染后的第 3 天油镜下血涂片观察,可见疟),感染的红细胞百分数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是不断增加的感染率没有明显差异。因此,感染小鼠经过 TPO 的治疗量大幅度减少,即 TPO 具有抗脑疟发生的功能。D a y s p o s t in f e c tio n ( d )Percentsurvival(%(0 5 1 0 1 5 2 005 01 0 0P b AP b A + T P OD a y s p o s t in f e c tio n ( d )Parasitemia(%)0 5 1 0 1 5 2 001 02 03 04 0 P bP b + T P OA B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1.2 TPO 对感染小鼠脾脏中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树突状细胞在疟原虫抗原的刺激下,发生活化,活化后的树突状细胞能够激活由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如图 2A 所示,我们对感染的后第 0、3、5 天的脾脏中树突状细胞(CD11c+)进行检测,在感染后的第 3 、5 天,Pb 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Pb 组中的树突状细胞百分率显著增加(P<0.05 或 P<0.01),同时,小鼠脾细胞中树突状细胞百分率是实验组(Pb+TPO)低于 Pb 组的,并且在感染后第 5 天,树突状细胞百分率是明显降低于 Pb 组,(P<0.01),并且在图 2B 中,能够清晰的看出感染后第 5 天各组中树突状细胞的百分率,Pb+TPO 组低于 Pb 组,由此推测出,脾脏树突状细胞水平可能受到了 TPO 抑制作用,并且在感染后的第 5 天抑制效果更为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31.3
本文编号:2653146
【图文】:
如图 1A 所示,Pb 组小鼠于感染后的第 5 天开始死亡7 、8 、12 天陆续死亡,而Pb+TPO 组则只在感染的后第止到感染后的第 15 天,,Pb+TPO 组仍有 7 只小鼠存活;b+TPO 组在感染后的第 3 天油镜下血涂片观察,可见疟),感染的红细胞百分数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是不断增加的感染率没有明显差异。因此,感染小鼠经过 TPO 的治疗量大幅度减少,即 TPO 具有抗脑疟发生的功能。D a y s p o s t in f e c tio n ( d )Percentsurvival(%(0 5 1 0 1 5 2 005 01 0 0P b AP b A + T P OD a y s p o s t in f e c tio n ( d )Parasitemia(%)0 5 1 0 1 5 2 001 02 03 04 0 P bP b + T P OA B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1.2 TPO 对感染小鼠脾脏中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树突状细胞在疟原虫抗原的刺激下,发生活化,活化后的树突状细胞能够激活由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如图 2A 所示,我们对感染的后第 0、3、5 天的脾脏中树突状细胞(CD11c+)进行检测,在感染后的第 3 、5 天,Pb 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Pb 组中的树突状细胞百分率显著增加(P<0.05 或 P<0.01),同时,小鼠脾细胞中树突状细胞百分率是实验组(Pb+TPO)低于 Pb 组的,并且在感染后第 5 天,树突状细胞百分率是明显降低于 Pb 组,(P<0.01),并且在图 2B 中,能够清晰的看出感染后第 5 天各组中树突状细胞的百分率,Pb+TPO 组低于 Pb 组,由此推测出,脾脏树突状细胞水平可能受到了 TPO 抑制作用,并且在感染后的第 5 天抑制效果更为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Kenneth Maiese;;Erythropoietin and diabetes mellitus[J];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2015年14期
2 chuchard Punsawad;;Effect of malaria components on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involved in immune response[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2013年09期
本文编号:2653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6531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