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对肝损害及肝脏合成代谢功能的评估作用;探讨血清总胆汁酸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of liver disease,MELD)之间的相关性,及两者联合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肝脾内科病历资料和随访结果完整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4例,建立临床资料数据表,随访6个月。按照6个月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存活组,了解死亡组与生存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清总胆汁酸、MELD评分、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清肌酐(Creat1inine,Cr)指标的差异;分析 84 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TBA水平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血清TBA、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个月预后的预测能力;根据ROC曲线截断值建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同时分析血清TBA联合MELD评分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1.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死亡组血清TBA值平均为(55.36±65.35)μmol/L,较生存组(28.85±38.83)μmol/L 显著升高(P0.05)。2.随着MELD评分升高,总胆汁酸水平升高,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r=0.704,P=0.00,MELD评分与血清TBA呈正相关关系。3.MELD评分、血清TBA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个月预后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17、0.766,MELD评分、TBA的截断值分别为50、35.3,根据截断值可知两者对判断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6个月是否发生死亡均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度。4.以截断值MELD=50以及TBA=35.3为界限,将84例患者分为四组,建立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第四组在MELD≥50和TBA≥35.3μmol/L时,死亡风险最大,第一组MELD50和TBA35.35μmol/L时,死亡风险最小,第二组MELD50和TBA≥35.3μmol/L与第三组MELD≥50且TBA35.3死亡风险相近,说明高TBA水平低MELD水平的患者的预后与高MELD水平低TBA水平患者的预后相似,同时也说明总胆汁酸联合MELD评分测定是对MELD评分的有效补充,更能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短期预后。本研究认为血清总胆汁酸联合MELD评分能提高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的准确度。结论:1.死亡组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血清总胆汁酸高值患者预后较差。2.总胆汁酸联合MELD评分测定是对MELD评分的有效补充,更能提高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价的准确度。3.血清总胆汁酸、MELD评分均可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作出判断,因此血清总胆汁酸联合MELD评分是预测肝硬化短期预后的较好指标。
【图文】: MELD评分逡逑图1血清TBA与MELD评分关系的散点图逡逑从图1血清TBA与MELD评分关系的散点图可以看出,随着MELD评分升高,总逡逑胆汁酸水平升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r=0.704逦,P=0.00邋,逡逑MELD评分与血清TBA呈显著的正相关。逡逑3.4用MELD评分、血清TBA对患者6个月死亡预后的评价逡逑3.4.1应用ROC曲线比较MELD评分、血清TBA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个月预后逡逑的评价逡逑
MELD评分6个月预后的ROC曲线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12.62;R5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Wei Chen;Jia You;Jing Chen;Qi Zheng;Jia-Ji Jiang;Yue-Yong Zhu;;Modified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improves shortterm prognosis of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7年40期
2 孔剑;向晓星;;血清胆碱酯酶在肝病诊疗及转归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年09期
3 南月敏;;肝硬化并发症诊治现状及展望[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年04期
4 陈亮;马吉芳;王倩;;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肝胆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与检验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年16期
5 李海军;郭志梅;杨新英;康富标;孙殿兴;;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6年01期
6 白利芬;赵冬;李慧;王兴宁;;总胆汁酸和前清蛋白在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5年05期
7 喻瑾;束新华;陈励勋;;血总胆汁酸水平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年06期
8 张影;刘威;张福奎;;2014年美国肝病学会和欧洲肝病学会对慢性肝病时肝性脑病实践指南的建议要点[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年08期
9 占国清;谭华炳;李儒贵;李芳;李刚;张薇薇;;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检测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4年01期
10 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联合课题组专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
2685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685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