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可注射温敏凝胶负载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

发布时间:2020-06-07 22:16
【摘要】:研究目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是预后十分凶险的深部真菌感染,它好发于免疫缺陷人群,若不积极治疗,死亡率高。两性霉素B(简称AMB)是国内外治疗指南中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的首选用药,但因为其副作用多且严重,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使隐脑治疗效果下降。鞘内给药能提高脑脊液中AMB的浓度,但神经毒性较大,而且需要反复腰穿,难以达到理想的药代动力学水平,对疾病控制不利。PLGA-PEG-PLGA三嵌段聚合物是一种可注射性智能型水凝胶,生物兼容性良好,在低于体温时是液态,能够包载药物,达到体温时变为凝胶状态,能够缓慢控制释放药物。本实验用PLGA-PEG-PLGA三嵌段聚合物来负载AMB,并进行鞘内注射,使AMB在脑脊液中得到缓慢释放,减少给药次数,减轻AMB的毒副作用,解决隐球菌脑膜炎目前的治疗困境。研究方法第一部分,AMB凝胶的获取和相关性质检测。我们首先合成了PLGA-PEG-PLGA三嵌段聚合物,用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仪确定该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用生理盐水将聚合物溶解成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水溶液,测定其凝胶化温度,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浓度的聚合物水溶液进行后续研究;用物理载药方法将聚合物AMB负载于聚合物水溶液中(简称AMB凝胶),并对载药前后的聚合物水溶液进行流体力学检测,以判断AMB对该水凝胶是否有影响。第二部分,AMB凝胶的体外实验。配制2 mg/mL、4 mg/mL和8 mg/mL三个浓度的AMB凝胶,置于缓释液中,定时更换缓释液,测定AMB凝胶体外缓释度,绘制体外释放曲线,计算累计释放度,用药物缓释曲线中的一阶方程对缓释数据进行拟合。第三部分,AMB凝胶的体内实验。在毒理学研究方面,选取健康大鼠为实验对象,将AMB凝胶、普通AMB、空白凝胶、生理盐水分别进行鞘内注射,每天观察每组大鼠给药后的情况,用Tavlor’s评分评估四肢活动能力,记录大鼠死亡或存活情况,在给药后的第7天取做大鼠脊髓做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程度,与以上三个指标比较各组药物对脊髓的神经毒性。在药效学研究方面,建立大鼠隐球菌脑膜炎模型,在建模后的第7天开始用AMB凝胶、普通AMB、空白凝胶进行鞘内注射,在造模后的第14天和第21天取脑脊液做脑脊液培养计数和乳胶凝集试验,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第一部分,通过对三嵌段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显示该聚合物分平均分子量为1790-1500-1790,聚合物的结构分布控制非常好,是理想的产物。其液体-凝胶转变相温度为34°C,25 wt%聚合物水溶液课用于医用。载药前后聚合物水溶液的流体力学行为不发生变化,说明AMB对该聚合物水溶液没有影响。第二部分,体外缓释结果表明AMB凝胶可以缓慢释放AMB长达36天,2 mg/mL、4 mg/mL和8 mg/mL三个浓度的AMB凝胶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9.0%、77.1%、65.6%,AMB缓释数据符合药物缓释的一阶方程(R~20.95)。第三部分,在毒理学实验中,AMB凝胶组大鼠四肢的Tavlor’s评分高于普通AMB(P0.05),AMB凝胶组大鼠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普通AMB(P0.05),HE染色结果显示AMB凝胶的脊髓损伤程度较普通AMB轻,以上结果表明AMB凝胶的神经毒性明显低于普通AMB。在药效学实验中,脑脊液培养结果显示AMB凝胶组大鼠脑脊液中菌体数量低于普通AMB组(P0.05),乳胶凝集试验结果表明AMB凝胶组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数低于普通AMB组(P0.05),这都说明AMB凝胶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AMB。结论PLGA-PEG-PLGA三嵌段聚合物水溶液负载AMB所得到的AMB凝胶较普通AMB有较多优势。它能缓慢释放AMB超过30天,体内的抗菌效果优于普通AMB制剂,此外它还能减轻鞘内注射AMB的神经毒性,减少鞘内给药次数,是比较理想的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药物,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鞘内缓控给药的手段。隐球菌性脑膜炎作为模式疾病,为其它疾病的鞘内缓控给药提供借鉴意义。
【图文】:

三嵌段聚合物,氢谱,核磁,基本特征


、实验结果一)PLGA-PEG-PLGA 的基本性质LGA-PEG-PLGA三嵌段聚合物以聚乙二醇(PEG,分子量15LA和GA为单体原料,在Sn(Oct)2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开环聚由1H NMR测定,如图1-1所示,聚合物中LA单位的甲基质子EG单位的亚甲基质子特征峰在3.60 ppm,GA单位中的亚甲基,LA单位的次甲基质子特征峰在5.20 ppm,PEG 单位中靠近特征峰在4.31ppm。通过其1H NMR谱图中的5.20, 4.80和3.6,可以计算得到所合成的三嵌段聚合物的Mn、LA/GA摩尔比1, 35]。表1-1概括了由1H NMR和GPC测定的聚合物的分子基本图1-2所示,曲线呈单峰分布,分散度为1.28,说明三嵌段共非常好,是理想的产物。

凝胶渗透色谱,三嵌段聚合物,凝胶渗透色谱,聚合物水溶液


图1-2 PLGA PEG PLGA三嵌段聚合物的凝胶渗透色谱流变力学段聚合物水溶液的相图示,采用倒管法测量不同浓度聚合物水溶液的相转变温。根据相图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聚合物水体图中的三个区域:先是流动的溶胶态(sol), 再转变为始流动或产生了相分离变成sol(suspension)。由相图我们转变温度、凝胶窗口高度以及体系的临界凝胶浓度(CG体系的CGC约为12 wt%,凝胶窗口较宽且覆盖了人体温聚合物水溶液的相转变温度约为33.5 °C,表明其可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1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原;欧小凌;刘成;高卫娟;;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年10期

2 陈静丹;盛吉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年03期

3 王伟;;隐球菌性脑膜炎5例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17年01期

4 蔡仁慧;王英;;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22例临床及预后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7年04期

5 汪璐;曲远青;谢廷梅;邹自英;孙梦瑗;;1例免疫正常者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后的临床资料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年02期

6 黄茵茵;谢增东;陈燕;;隐球菌性脑膜炎行脑室穿刺引流术的护理报道[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年10期

7 陈丽文;刘肇绩;郑维红;陈星宇;庄晓荣;;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38期

8 魏林林;刘玉峰;王叨;;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年02期

9 熊敏;陈静;汪燕;万雅璐;杨露;;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10例报告[J];北京医学;2013年09期

10 周业旺;;隐球菌性脑膜炎24例误诊分析[J];内科;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国栋;贺莹;杨毅宁;赵钢;;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进展[A];7th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大会暨第十届全国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2 李智文;;恶性肿瘤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5年

3 林惠妹;;2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观察和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郑毓芳;刘莉;张仁芳;卢洪洲;;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谢振华;姚许平;祁洪刚;翁锡君;任雨;;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刘玉峰;魏林林;王叨;;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2年

7 黄春合;;隐球菌性脑膜炎40例误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顾菊林;温海;瘳万清;;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附8报道[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江佩芳;王宁;;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相关因素的探讨[A];2005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施光峰;陈明泉;秦刚;李谦;翁心华;;7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孟庆普 通讯员 严志明;让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远离死神[N];健康报;2001年

2 艳红;养鸽谨防脑膜炎[N];中国妇女报;2003年

3 艳红;养鸽谨防脑膜炎[N];保健时报;2003年

4 金慰鄂;大蒜素能治两种新型腹泻[N];大众卫生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何佳颐;养鸽子当心患上脑膜炎[N];健康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车媛梅;PD-1/PD-L1信号通路对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及小鼠模型脑组织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活化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8年

2 徐楠;纳米载体携载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顾菊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李鹏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延误分析及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诊断模型[D];浙江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美芳;非HIV感染者隐球菌性脑膜炎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2 管洁;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预后因素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3 林文婷;可注射温敏凝胶负载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陈静丹;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5 郭小肃;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征及1,3-β-D葡聚糖的诊断价值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6 吴志华;脑脊液学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7 余婷;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8 刘巧;327例结核性脑膜炎与9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9 黎彦君;hFg12的表达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刘晓凤;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的新标准-MGG染色法[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02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702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2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