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SPT20基因在白念珠菌抗氧化损伤机制中的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6 16:43
【摘要】:背景:白念珠菌是人类真菌感染中最突出的真菌病原体,其致病率日渐升高而目前抗真菌治疗手段却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课题组首次报道SPT20基因是白念珠菌重要的毒力基因,其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白念珠菌的活力与毒力。目前罕有对白念珠菌SPT20的研究,其毒力对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报道抗氧化损伤能力是白念珠菌毒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有必要评估SPT20基因在白念珠菌抗氧化损伤机制中的作用。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基因、蛋白水平探讨SPT20基因在白念珠菌抗氧化损伤系统中的作用,进一步揭示其发挥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我们在含有H202的YPD培养板上观察了白念珠菌野生株,SPT20缺失株和SPT20回复株的生长情况。然后利用DCFH-DA检测了有/无H202刺激下白念珠菌细胞内ROS的水平,并用试剂盒评估关键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不同菌株细胞内[GSH/GSSG]比率。此外,通过RT-PCR评估白念珠菌STP20缺失株中氧化应答关键基因的转录情况,并且使用蛋白质印迹试验阐明Hogl的磷酸化水平。结果:连续梯度稀释试验提示,SPT20的缺失导致白念珠菌对外源性氧化剂H202的敏感性升高。与野生型菌株相比,SPT20缺失株菌体内ROS水平明显升高,而对清除ROS有关键作用的CAT活性明显降低。同时,体现白念珠菌氧化应激压力[GSH]/[GSSG]比率明显升高,SPT20缺失株面临更高的氧化损伤压力。RT-PCR结果显示,SPT20的缺失导致氧化应答相关基因(包括CAT1,和GLR1)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且与上述结果相符合。蛋白质印迹分析进一步显示,SPT20的缺失显着增强了Hog1的磷酸化水平,说明其对白念珠菌调控氧化应答关键通路(Hog1-MAPK通路)产生了重要影响。结论:SPT20基因在白念珠菌氧化应答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对白念珠菌抗氧化酶系统、谷胱甘肽系统发挥正常功能是必需的,并且可能参与氧化应答相关通路的过程,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19.3
【图文】:

白念珠菌,基因缺失,浓度增加,敏感性


通过连续稀释点板的方法,将白念珠菌、缺失株、?SPDO回复株在含不同逡逑浓度H202邋YPD培养板上生长,30°C培养48h后,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实验逡逑结果如图3-1所示。逡逑10*邋10:邋102邋101邋10邋‘邋103邋102邋101邋104邋103邋102邋101邋104邋103邋102邋101邋10‘邋103邋102邋101逡逑spt20A/A逡逑3tp20A/SPT20逦j逡逑YPD逦2mM邋1^02逦4mM邋H202逦6mM邋H202逦8mM邋明逡逑图3-1邋57T20基因缺失后白念珠菌对H202敏感性增高,且随H2()2浓度增加而增高。SP770逡逑基因的引入可逆转白念珠菌对h2o2的高敏感性。逡逑Figure.邋3-1邋Deletion邋0\'SPT20邋gene邋leads邋to邋increased邋sensitivity邋of邋Candida邋albicans邋to邋H202-逡逑The邋introduction邋oi'邋SPT20邋gene邋can邋reverse邋the邋high邋sensitivity邋of邋Candida邋albicans邋to邋H202-逡逑由连续稀释点板试验结果可以看到,缺失]株/l:邋YPD培养板上1d现逡逑与白念珠南野生株类似的生长状况,可知敲除后+会影响白念珠菌生长逡逑状况u邋l〖lM丨对环境屮H202压力T ,缺失株的抵抗能力相比野生株明显减逡逑弱,回复SP:T2(;基因后T 逆转这种情况。说明缺失基因的白念珠菌对H202逡逑的敏感性明显增高,其抗氧化损伤能力明显减弱。逡逑3.2邋577^基因缺失株细胞内ROS含量明显上升逡逑作为自由基产生物

细胞内,白念珠菌,水平变化,情况


cumulative邋rate邋of邋SPT20邋deletion邋strain邋was邋significantly邋increased.逡逑我们通过检测刺激组(6mM邋H202)和非刺激组48小时内细胞中荧光强度逡逑的变化情况,比较了不同菌株细胞内ROS积累情况。结果如图3-2所示。结果逡逑34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霞;冯文莉;;白念珠菌黏附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8年05期

2 祝欣;冯文莉;;白念珠菌三稳态转换系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24期

3 董怀怀;王元花;廖泽彬;姜远英;曹颖瑛;;芒果苷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作用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7年02期

4 廉翠红,刘维达;与白念珠菌黏附和侵入相关的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年05期

5 李洪霞;巢式RT-PCR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小鼠组织中白念珠菌mRNA[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6期

6 刘为国;黄敏;;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2期

7 赵敬军;;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2期

8 秦振宇;延长培养时间氟康唑对白念珠菌活力的影响[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年01期

9 李岷;编码白念珠菌细胞表面蛋白的cDNA克隆[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2期

10 侯幼红,吴绍熙;氟康唑抑制白念珠菌粘附的研究[J];云南医药;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广华;;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宿主环境适应的遗传调控机制[A];第十一次全国基因功能与表观遗传调控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5年

2 ;线粒体功能在不同环境对白念珠菌生存及代谢的影响[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3 满旭;王惠平;;白念珠菌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曾跃斌;;白念珠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在抗真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周万青;沈瀚;张之烽;张葵;;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阎澜;李妙海;曹永兵;高平挥;王彦;姜远英;;白念珠菌耐药新蛋白——交替氧化酶[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郭仁勇;;白念珠菌聚苯乙烯黏附增强基因1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王琼;史冬梅;刘维达;;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对白念珠菌吞噬、杀伤作用的研究[A];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9 佘晓东;高盈;张莉莉;沈永年;Li Dongmei;刘维达;;白念珠菌线粒体功能缺陷对胞壁结构及毒力的影响研究[A];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10 景伟芳;王惠平;;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虹 雨净;微生物的是是非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梁璐;瘙痒部位不同用药有别[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婷婷;miR-155在树突状细胞抗白念珠菌固有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蔡瞻;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的小分子化合物设计、合成、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3 吕权真;白念珠菌ORF19.273和FLO8基因在耐药与宿主免疫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段志敏;念珠菌影响巨噬细胞固有免疫反应及自噬的效应与机制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5 管秀好;白念珠菌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上清液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6 徐慧慧;白念珠菌中与钙离子敏感性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7 曹永兵;转录因子Caplp促进白念珠菌抗药性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8 吴建华;白念珠菌细胞周期及抗真菌中药单体对其影响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9 徐铮;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及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曹颖瑛;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曼曼;白念珠菌orf19.1034功能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赵晓霞;白念珠菌SAP2、ERG11与唑类药物耐药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3 王佳佳;白念珠菌唑类药物交叉耐药与转录因子GCN4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4 林少明;SPT20基因在白念珠菌抗氧化损伤机制中的功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5 郝雨o

本文编号:2716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716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0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